城鎮化、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導致我國耕地面積不斷縮減。在耕地面積逐步減少的趨勢下,保證糧食產量持續增長,只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實現單位面積產量的持續提高,科學技術的運用是根本途徑。
良種繁育推廣。我國糧食總產量之所以從1949年的1260億斤,增加到2011年的11242億斤,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良種的繁育推廣,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每公頃糧食產量只有1035公斤;2011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了每公頃5166公斤,比1949年增加399%。
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技術,如雜交、基因、細胞等高新技術在生物育種方面大顯神威。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首創的雜交水稻在2011年畝產已經達到926.6公斤,今年有望達到940公斤至950公斤,明年970公斤至980公斤,再有一年,力爭達到1000公斤;我國小麥萬畝示范片已經突破700公斤;玉米畝產量跨越1000公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糧食單產還有提高的可能性。
雖然我國在糧食良種的研究方面功不可沒,但是,除了雜交稻外,其它糧食品種的高產研究還落后于發達國家。現在的當務之急,一方面是要建立完整的良種研究體系;另一方面是要建立高效的、普遍的良種推廣體系。
測土配方施肥。作為農作物的糧食,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達40%左右。2010年我國土地總用肥量高達5000多萬噸。小麥、玉米、水稻均存在過量使用化肥的情況。過量的使用化肥使得氮污染成為地球生命的隱形殺手。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短短幾十年,我國耕地肥力出現了明顯下降,全國土壤有機質平均不到1%。
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益,就要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普及科學種田。現代意義上的種田,更多的是融入了科技的因素。良種的選擇、化肥的精確使用、播種的季節、病蟲害的防治、防災減災、適時的收獲等等,都離不開科學技術。因此,在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糧食的全過程中,要緊緊依靠科學技術,科學種田,穩產高產。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