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上市已過旺季,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的一份《2012年茶葉農藥調查報告》,卻讓中國茶產業遭遇了一場倒春寒。
根據該組織調查,“吳裕泰”、“張一元”等9家公司的18種茶葉中,皆含有至少3種農藥殘留,其中12份茶葉樣本檢出了滅多威、硫丹及氰戊菊酯等違法違禁農藥殘留。半個月后,洋品牌“立頓”在華銷售的數種茶葉及袋泡茶中,共被檢出含有17種不同的農藥殘留。
人們不禁要問,活在中國,難道連茶也喝不得了嗎?
“中國茶葉總體上是安全的,我每天都要泡四五次茶,我的身體就很好嘛。”耄耋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茶學專家陳宗懋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同時認為,雖然國家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科學普及工作還需要繼續加強。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現行的茶葉農藥殘留標準與歐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以噻嗪酮為例,歐盟規定這種農藥殘留的最大限量為0.05mg/kg,而中國相應的標準高達10mg/kg。
然而,陳宗懋認為,農殘標準的巨大差異,與各國在茶葉貿易中扮演的角色有關,并不意味著制定標準嚴格即為安全。
“一般來說,茶葉進口國的標準偏嚴,比如歐盟;而出口國的標準則相對較松,比如中國、印度等。”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制定標準時,除了保障食品安全,貿易利益也是各國考慮的因素。”
日本奉行的做法就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日本既是茶葉出口國,也是茶葉進口國,這導致了它的農殘標準有嚴有松,凡是其在國內使用的農藥,標準就定得寬松,以利于產品出口,不同標準之間的差異可達幾百倍。”
再看歐洲。歐盟針對茶葉農藥殘留制定的標準多達1135個,其中有438個是針對歐盟允許施用的農藥。但陳宗懋透露,這438個標準中的90%,連同另外近700種禁用農藥,其標準的確定其實并未經過嚴格的實驗程序,而是直接使用了檢測儀器的最小檢出量。
按正常流程,一個茶葉農殘標準的誕生,要經過大田實驗、植物殘留監測、室內毒理實驗、生態環境評價、專家論證與風險評估等一系列步驟,之后還要按世界茶葉最高攝入量做幾十次泡茶實驗,并與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化合物最大攝入量比對,最終才能得到一個標準。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