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訊 自2010年以來,被稱作“歐洲五國”的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便經常因其國債償付危機問題時常引起世界的注意,近來希臘更是因其可能退出歐元區的流言而備受矚目。要想判斷希臘是否真有可能退出歐元區,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歐債危機的前因后果。歐債危機的爆發雖有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成分,但根本原因還在于作為歐元區成員在政策選擇上的無能為力。放到國際背景下,五國的政府赤字水平和國債水平并不算極端。但由于身處歐元區,無法自主選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又要受歐盟政策趨同目標的約束,歐債五國幾乎沒有騰挪閃移的空間。
一體化的代價
自羅馬帝國衰落以來,令歐洲重現統一氣象始終是歐洲世代政治家的心頭之夢。由“煤鋼共同體”經“歐洲共同體”一路走來的“歐盟”,不但承載著歐洲對實現這一夢想的千年渴盼,還有通過實施統一的經濟、安全、外交政策來促進成員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實考慮。這一點,明確記載于作為歐盟基礎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當中,歐元體系正是建立于這一框架之下。
自2002年歐元正式流通之后,成員國確實從中享受到了諸多好處,然而,加入歐元區享受采用統一貨幣所帶來的諸多好處自然也有代價。雖然加入歐元區之后,雖然在名義上成員國的財政收入和支出依然基本控制在自己手中,但為了確保各國經濟的趨同,《馬約》和《穩定增長公約》中對成員國在稅收政策、財政支出政策、赤字水平和國債規模均有著嚴格的規定。其中明確規定歐元區成員國財政赤字不得高于gdp的3%,國債規模不得高于gdp的60%。
在如此背景下,一旦遭受非對稱性沖擊,結構性、局部性和區域性失衡便會增大。碰到類似情況,傳統的聯邦制國家可通過相對集中的財政體制和充分的勞動力流動來緩解非對稱性沖擊的壓力。但歐盟預算最多只占到成員國政府預算的3%,而出于稅收政策和地域文化上的差異,又不可能實現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遭遇此類情況,受非對稱性沖擊影響的歐元區國家便只能置財政趨同指標于不顧,強行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赤字,歐債危機便源之于此。
希臘將不會退出歐元區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