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代工業裝備,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這是現代農業的三個內涵。5月17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崇左市召開全區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現場會,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聲琨專門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此次現場會對推進我區現代農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場會以我區第一大農業特色產業——甘蔗為例,用一個個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經驗,貼切地詮釋了“農”字的“現代”內涵。
鏡頭一:算好“四本賬”小塊并大塊
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連塘村安定屯的5580畝甘蔗地,茫茫蔗海,隨風蕩漾。
一眼望去,感覺這連綿起伏的蔗地有些與眾不同,仔細一看,原來傳統蔗田里的田埂,在這兒沒了蹤影。江州區委書記邱明宏介紹,這就是土地流轉的最直接表現。
安定屯的5580畝蔗地,涉及420戶村民,卻在短短20天全部完成流轉。邱明宏說,村民的積極性,主要來自成本對比、租金收益、勞務增收、創業增收“四本賬”。
第一本:租金收益。流轉土地每畝每年按兩噸原料蔗市場聯運價結算土地租金,以每噸500元計,租金收益達1000元,比歷年農民種蔗每畝年收益760元,高出240元。
第二本:勞務收益。組織農民與投資企業簽訂勞務合同,按照每戶流轉土地多少及勞力情況受聘于企業務工,按每人每天70元收入計,僅此一項每戶每年可增收8000多元。
第三本:分成收益。原甘蔗畝產4-4.5噸,畝產超過6噸達到投資盈虧平衡點時,農戶與企業按比例分紅。
第四本:綜合收益。公司規模經營后,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可外出務工、發展特色養殖、林下經濟等,獲得多種收益。
據測算,崇左市的土地“小塊并大塊”后,田埂去除,土地面積增加3-5%;土地流轉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9063元,比非項目區高出2400多元。
【記者觀察】隨著現代農業的推進,“分田到戶”對農民積極性提升效用已經不大了。而且責任田地小、田埂多、過于分散,土地浪費且耕作勞動強度大,嚴重制約了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
來源:云南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