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收獲在即,增產趨勢明朗,病蟲防控也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
從秋播到冬管,從春管到收獲,在長達8個月的小麥生長期內,從條銹病基數偏高、赤霉病大流行、吸漿蟲局部重發到穗期蚜蟲大發生,小麥病蟲防控可謂是險象環生。面對病蟲害多發、頻發、重發的嚴峻形勢,農業部堅持關口前移,“立足階段保全年、立足局部保全局”,先后打響了秋播拌種、春病冬防和穗期防控“三大戰役”,有效阻截了重大病蟲發生為害,確保了夏糧生產再獲豐收。
秋播防控防御戰——
關鍵詞:藥劑拌種
去年9月28日,小麥秋播工作尚未展開,農業部即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了全國小麥秋播拌種技術研討會,全面部署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病蟲防控工作,并明確了藥劑拌種指標——西北、西南等核心越冬區和冬繁區要力爭實現藥劑拌種全覆蓋,長江中下游、黃淮海主產麥區拌種或包衣率達到85%以上,地下害蟲、紋枯病、全蝕病、胞囊線蟲重點發生區杜絕“白籽下種”。
種子未下地,管理已上馬,小麥病蟲防控為什么這么急?原因就在于秋播拌種能有效推遲病害發生時間,降低病蟲害危害程度,同時還可以阻止一些土傳病害侵染。據了解,藥劑拌種可使小麥條銹病推遲發病45天,對地下害蟲防效高達90%以上。
關口前移,源頭控制,是近年來農作物病蟲害防控中摸索出來的一條重要經驗,其中秋播藥劑拌種又是小麥病蟲害防控的第一條防線。去年秋播期間,全國累計實施藥劑拌種面積2.62億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81.4%,同比增加3.4個百分點,其中條銹病重點越冬區、冬繁區達到90%以上,為近年來面積最大的一年。藥劑拌種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有效減輕和延緩了苗期病蟲發生危害,保障了小麥全苗、壯苗。
冬季防控阻截戰——
關鍵詞:春病冬防
去年11月18日,全國冬季病蟲防控行動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啟動。此時病蟲害監測數據顯示,甘肅、寧夏等小麥條銹病越夏區秋苗病情擴展較快,黃淮麥區局部小麥紅蜘蛛、白粉病顯著重于常年。
面對嚴峻的形勢,冬季病蟲防控行動對象鎖定小麥條銹病,確定了兩個硬指標——西南、西北、漢水流域麥區全面落實“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的小麥條銹病預防控制措施,力爭“打點保面”率達到100%;長江中下游、黃淮海麥區小麥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重大病蟲防治面積達到發生面積的85%以上。
嚴格的指標背后,是為了牢牢把握防控主動權,減輕今年春季的防控壓力。實踐證明,完成防控指標,意味著可以減少來年病害流行面積1000萬畝以上,有效保障我國最大的冬小麥主產區——黃淮海冬小麥的生產安全。
在全國冬季病蟲防控行動中,各地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據統計,全國累計實施小麥條銹病“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面積453萬畝,是發生面積的1.42倍。冬季防控,有效壓低了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基數,為全面打好條銹病防控阻截戰奠定了基礎,贏得了主動。
穗期防控攻堅戰——
關鍵詞:主動出擊
隨著冬小麥陸續抽穗、揚花、灌漿,小麥進入穗期病蟲防控關鍵期。由于土壤墑情好,雨水比較多,專家預計小麥抽穗揚花期遭遇連陰雨天氣的可能性增加,赤霉病或將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偏重流行。赤霉病是我國小麥主產區常發性重要病害,一旦發生流行,將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導致小麥失去食用乃至飼用價值。
堅決要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4月8日,農業部在湖北襄陽召開了小麥條銹病春季防控現場會,拉開了小麥重大病蟲春季防控行動序幕。4月20日,農業部下發切實抓好小麥中后期病蟲防控的緊急通知,要求進一步落實防控責任,加強監測預警,強化措施落實,搞好指導服務,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有效減輕病蟲危害。4月25日,農業部在安徽鳳臺縣召開赤霉病防控現場會,要求各地堅持“主動出擊”不動搖,以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為重點,全面落實預防控制措施。5月16日,農業部再次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把穗期病蟲防控作為奪取夏糧豐收的重要任務,再上措施、再加力度,做到小麥一天不收獲,思想一天不松懈,措施一天不放松。
“一噴三防”是小麥穗期防控的重要抓手。今年,中央財政首次對該項技術進行補助,連續2次下達共計16億元,補貼面積3.2億畝,基本上實現了冬麥區“全覆蓋”。在農業部大力督導推動下,各地充分利用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扶持發展規范化防治組織,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截至5月17日,7省區累計完成統防統治面積22143萬畝,占計劃任務的85%。(憶青)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