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魚(余),對百姓而言寓意深長。如今,百姓餐桌上食用的各類魚越來越多,即使是名貴魚也屢見不鮮。據省漁業局統計,2011年,我省水產品產量、漁業經濟總產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9.1%和51.27%,漁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超過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特色漁業成為漁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08年省政府首次將漁業納入全省增加農民收入八大工程,2011年再次出臺強漁惠漁政策,更讓我省漁業迎來史上最佳發展時期。
陜西發展漁業正當時
據調查,陜西一年鮮魚需求量大約50萬噸,而陜西自產只有10萬噸,產能增長空間十分巨大。從投入與產出比看,和一般種植業和養殖業相比,養魚的利潤則高得多。從單位面積的產值看,1畝稻谷的產值大約是1000元,而1畝池塘養魚產值大約在8000-16000元,1畝網箱養魚產值更達8萬元。如果是名優品種,產值和效益還會在常規品種的基礎上翻一番。
市場就是指揮棒。這幾年我省群眾自發投資發展漁業勢頭高漲:自己投資建魚塘、置網箱、開農家樂辦休閑漁業,以及自己開發改造低洼易澇鹽堿荒灘荒地等,讓我省漁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政府扮演保駕護航的角色: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完善法規體系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打擊害群之馬;做好科技創新和推廣,給漁民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特色漁業致富優勢初顯
目前,我省大鯢馴養繁殖發展迅猛,以安康瀛湖為代表的水庫網箱、圍欄養魚和漁業綜合開發利用呈快速發展勢頭,低洼鹽堿灘地、淤地壩漁業開發再度興起,秦巴山區冷流水養魚、休閑漁業效益凸顯,陜西漁業從南到北持續升溫。
大水面網箱、冷流水名優特色、池塘傳統三種養殖方法,因地制宜,互為補充,大水面養殖出產量、特色養殖出產值,休閑漁業為亮點。冷水特色養殖成為農民最快的致富產業。鱒、鱘、大鯢等名優品種,都是致富法寶。全省群眾自發累計投資大鯢養殖資金超20億元。據調查,在漢中火燒店、玉皇廟、武關驛鎮,養殖大鯢的農戶已占到全鎮農戶的50%以上,留壩縣大鯢養殖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三分之一以上,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引擎,有效帶動了城鄉群眾增收致富。
漁業生態效益顯著
漁業可以實現快速致富,部分地區農民自發投資發展漁業勢頭高漲。養魚農民治理和開發低洼易澇鹽堿荒灘荒地,在不與農業爭地的前提下,還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積。同時,“以水養魚,以魚養水”,漁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修復成效顯著。目前,我省已建成國家級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3個,市縣級9個;建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9個,大鯢馴養繁殖場116個,5個大鯢馴養繁殖場經國家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物種科委專家評估準予在國內申請經營利用;近5年累計向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大鯢20000尾左右、經濟魚類近4440萬尾,自然水域魚類種群數量得到恢復性增長。
來源:陜西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