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一聲嘣響,體型小巧的中耕培土機在甘蔗田里來回穿梭作業,破壟培土刀旋轉著切翻松土,培土犁將泥土覆蓋甘蔗根部,只一會兒功夫,中耕、碎土、培土、除草等幾道工序一次完成。日前,我省在儋州、臨高、昌江、白沙等地演示甘蔗中耕培土機機械化操作,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
但實際上,我省蔗地深耕機械化水平不足20%,遠遠低于廣西等甘蔗主產區的普及水平,普及生產機械化已然成為我省甘蔗種植一道繞不過的“坎”。
成本高、單產低導致效益不佳
在剛剛結束的2011/2012榨季,全省甘蔗工業總產量達260多萬噸,然而蔗農的純收益并不高,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現象。
省價格調查隊的調查分析提出,我省甘蔗生產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糖蔗生產總成本明顯增加。據調查,海南去年糖蔗畝平均生產總成本為1557.65元,同比增加27.69%。除化肥、種子等價格明顯上漲外,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較4年前已翻倍增長,其中包括種苗、地租、耕地、肥料、用工、農藥、管理、砍蔗費用等,畝均雇工費用為338.83元,同比增加66.58%。
隨著甘蔗種植面積擴大,甘蔗種植成本也水漲船高。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處長徐雪認為,隨著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日漸緊張,上個榨季中廣西甘蔗收獲成本每噸攀升到80元—120元。這種現象在其他省份也異常突出,甘蔗收獲棄刀改機成為整個產業的必然選擇,因此要轉變糖料發展模式,推動糖料良種化、機械化、水利化、規模化的發展。
省糖業協會秘書長李京說,國內外生產實踐證明,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減少生產用工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提高作業質量、提高蔗田保水保肥能力、防止甘蔗倒伏的重要途徑。
蔗地深耕機械化水平不足20%
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產糖國家已經基本實現了糖料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包括整地、種植、田間管理、收獲和運輸等所有環節。而我國糖料生產有相當一部分還停留在傳統農業年代,其中,收獲工序90%以上仍是人工,機械化嚴重滯后。
來源:昆商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