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里種杏鮑菇最大的特點,就是機械化、高產高質。”靈壽縣朱樂村冀樂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俊九告訴記者,從裝好栽培包到成熟賣出,只需要55天,因為“工業”化規模種植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所以,每天都是采收季。除此之外,他還在村里建了另外兩個食用菌生產基地,涉及杏鮑菇、金針菇、茶樹菇等多個種類,可以全年不間斷產出,每日產量4噸多。
365天不停產的“菌工廠”
一走進冀樂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一排排廠房便躍入眼簾。進入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外墻上依次掛著幾個顯示著溫度、濕度的控制箱。李俊九打開其中一間車間一扇10多厘米厚的大門,冷空氣撲面而來,室內的排風扇也瞬時自動開啟。一排排4米多高的鋼鐵架子上,整齊地擺滿了杏鮑菇栽培包,每個菇包上都伸出了兩個二三十厘米長白嫩肥厚的“蘑菇手”。遠而望之,鐵架子又仿佛變成了一道道蘑菇墻。
而在碩大的廠房內,記者卻看不到一個工人的身影。李俊九指著外墻掛著的控制箱告訴記者,每個出菇室都由一個單獨的控制箱進行自動化控制。箱上標有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各兩列數據,兩列數據中一列是固定不變的,另一列則在不斷變化中。
“這個不變的數字,是我們設定的促進杏鮑菇生長的最佳數據,變化著的則是現在出菇室內實時的數據。”李俊九說,一旦室內某個因素偏離了設定的數據,控制箱就會自動進行調節。
如今,靈壽縣已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種植和集散地之一,而其種植食用菌的傳統,還要追溯到1983年。那一年,在廣州打工的李俊九用一支試管,帶回了偶然間從當地一位朋友處得到的金針菇菌種。
“那時候,金針菇種植面積特別小,銷路極好。”李俊九說,當年在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一箱20斤裝的金針菇最貴能賣到1700元,后來,價格雖有所回落,但一般也都在二三百元。
最初種植蘑菇都是“靠天吃飯”,沒有品牌意識,農戶們往往各自為戰,互相殺價,一些菇農甚至為了眼前利益摻雜使假,影響了全縣食用菌產品的信譽度。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