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時期,有兩位大臣蕭何和曹參,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曹參繼任后也覺得正確可行,于是堅持做下去,曹參當政期間,社會穩定,百業興旺。這就是著名的“蕭規曹隨”。
時空流轉,在我區西林縣,一出“蕭規曹隨”好戲在繼續上演。
5月中旬,記者走馬廣西“省尾”西林,這個10年前原不產砂糖橘的地方。如今,馱娘江畔、土丘、田頭無處不飄橘子花的芳香。
陪同記者采訪的宣傳部同志介紹,西林能夠發展砂糖橘,完全是歷屆領導不間斷重視的結果。記者隨機跟果農交談,他們也印證了這個說法。
10年前的西林,大片良田有近8個月丟荒,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群眾又為溫飽和致富掙扎。他們嘗試種過經濟林,也種過柿子,終因遠離市場且不成規模而在山上自生自滅。
總不能坐擁10萬畝水田而過窮日子!
2001 年,西林領導班子出了一趟“遠門”——去了廣東四會,帶回了幾百株砂糖橘苗,在那勞鄉和八達鎮田塊里試種,沒想到竟然全部種活了。直到如今,那次試種也僅為少數人知曉。記者找到了時任縣委書記的容傳文。他告訴記者:“當時也擔心,但經過氣候、土壤、水肥對比,才敢下決心全面推廣。”
2002年,“用25%的好田來種水果”成了西林全縣干部一項硬任務。為了讓基層群眾對砂糖橘有更直接的認識,縣里還專門把部分村干部拉到廣東去實地考察,讓每個村帶一盒回來品嘗。
縣領導的決心打動了群眾,者夯鄉渭歸村央洪屯和八索屯的群眾愿意第一個“吃螃蟹”。
10年來,西林的班子換了三屆,可是榜樣的力量和縣里面的大力支持,種植砂糖橘的激情在西林群眾中發酵,2005年后,西林砂糖橘更是以每年1萬畝的速度增加。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