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6月5日消息,(記者滿朝旭河北臺記者王晨希秦皇島臺記者高源)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年規模最大的海洋生物資源養護行動昨天在渤海舉行,環渤海地區的河北、遼寧、山東、天津四地同步向渤海投放1.4億尾各類海洋生物苗種。
渤海是我國重要的水產品出產地。近年來,對水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海洋環境的變化,人們都感覺到這里的魚少了。因此從2006年開始,在休漁期投放魚苗就成為人們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舉措。
從6月1日開始,黃渤海就進入了伏季休漁期,直到9月1日漁民才能開始出海捕魚。而每到這個時候,往海洋投放生物苗種則是一項必須要做的事。家住秦皇島的漁民劉漢良今年46歲,有著近30年出海打漁的經驗,據他介紹,苗種的放流讓附近的漁民有所收益。
劉漢良:以前咱這兒近海梭子蟹已經捕不到了,而現在明顯量增加了,拿大一點的網能抓到不少。還有對蝦,每年到秋季的時候,大對蝦基本上能達到7、8個一斤,11、12個一斤的我們也能打到一定的數量。現在出海捕魚的收入比以前幾乎翻了一番,去年捕魚產值也就是5、6萬塊錢吧。
不過,劉漢良也感嘆,現在捕魚的種類和數量和他年輕時比還差了不少,他覺得水質的變化有不小的影響。
劉漢良:我捕魚也有30來年了,很早以前捕魚數量相當多,如果那個時候魚的產量拿到現在來賣,這一年得達到20、30萬的產值。魚產卵來才到近海來,它不到深海產,而水質一污染,卵的成活率太低,造成生長數量少,能夠捕撈的也特別少。
渤海是中國的重要內海,是多種重要經濟魚類的產卵場和索餌育肥場,近年來,受海洋污染、工程建設和過度捕撈等影響,渤海生物資源持續衰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微博)良向記者介紹了渤海的情況。
張顯良:渤海灣總體的水質是不容樂觀,主要是比如說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對我們渤海灣影響比較大,總體海洋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現在必須依靠各方面力量來加強對渤海灣的生態環境的修復,不修復或者是說進一步加劇破壞的話,我覺得無法對后人有交待。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