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環保部牽頭,多個部委參與制定的一系列相關土壤防治的政策法規將在下半年密集出臺,受此推動,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投入將達595億元,而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財政資金將達數千億元。
近年來中國土壤污染形勢日趨嚴峻。根據公開的報道,全國農地污染已占耕地總面積的1/5,由城市工業用地污染“后遺癥”導致的中毒事故也是各地頻發,但中國至今還沒有對污染遺留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驗收等各方面的統一標準,上升至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更是一片空白。
按照知情人士的說法,環保部等部門下半年即將推出和抓緊制定的相關土壤防治的“規劃”、“辦法”等正是想設法盡快彌補這一政策法規漏洞。其中由環保部牽頭頒布的主要政策文件有:《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配套的多個“技術導則”。
與此相對應,下半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也將推出多個相關土壤防治的財政補助、補貼等扶持政策。其中,對于治理已經造成的農田污染,國家財政將對農民種植可吸附污染物植物實施補貼政策;對于治理城市企業搬遷遺留下來的污染場地,國家對不同原責任主體的治理污染項目將實施30%~45%的財政補助。
實施補貼
中國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農村農田污染和城市工業用地污染兩大塊,從2006年到2010年,環保部曾會同國土部耗資10億元進行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情況大規模調查,對于本次調查掌握的全國土壤污染數據,參與調研的兩個部委都諱莫如深,迄今為止也未對外公布。
今年5月30日有研究機構舉辦2012年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與生態修復論壇,有記者就土壤污染調查結果多次追問環保部自然生態司土壤處的一位負責人,該官員始終是避而不答;6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又有記者現場追問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吳的回答是,環保部已經初步掌握了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但需要向國務院常務會議匯報并經批準后,才會對外適時公布調查結果。
雖然官方對國內污染調查結果相當保密,但還是有專家通過調查掌握了一些真實數據。農田污染方面,早在201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張維理就對外表示,從1993年開始,她帶領研究團隊幾乎走遍了十余省份的100多個縣,調查最后獲得的結果是,農田污染已占耕地面積的1/5。
城市工業用地污染方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土壤與環境生物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駱永明調查顯示,截至2008年,江蘇、遼寧、廣州、重慶等地污染企業搬遷數千家,置換出約2萬余公頃工業用地。
張維理、駱永明等專家的調查結果在業內外引起很多人熱議。據前述知情人士介紹,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每年都有近百位代表在“提案”、“議案”中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土壤防治的政策法規。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周宜開代表農工黨中央在發言時表示,目前中國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項空白,建議國家加強土壤污染監測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抓緊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是受環保部委托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專家之一,據王本人對本報透露,去年已經將土壤污染防治法“意見稿”提交至環保部,目前正在征求相關部門的建議、意見。對于《土壤污染防治法》何時能夠正式頒布,他解釋該法并沒有納入國務院2012年立法計劃,所以年內肯定不會出臺。
針對很多人關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中國土壤污染治理的發展戰略還沒明確,在風險評估、修復、驗收等方面也沒有統一標準,土壤污染治理市場極為混亂,環保部等部門下半年即將推出的相關土壤防治的“規劃”、“辦法”等正是想設法盡快彌補這一政策法規漏洞,在此基礎上,以期進一步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
前述知情人士還透露,下半年國家將啟動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也將計劃推出治理農田污染、城市工業用地污染的財政補助、補貼等扶持政策。國家財政將對農民種植可吸附污染物植物實施補貼政策,對于治理城市企業搬遷遺留下來的污染場地,對不同原責任主體的治理污染項目,國家將實施30%~45%的財政補助。
規范市場
業內對土壤污染治理有一個更為簡潔的用語叫“土壤修復”,對于城市企業搬遷后遺留下來的污染場地則被稱為“毒地”。相比上世紀80年代就日趨嚴重的農田污染,中國城市的“毒地”是在進入2000年后,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火爆,才裸露于城市陽光之下。
據專家介紹,中國農田污染源主要是來自化肥、農藥、生活垃圾、農村家畜糞便等,城市“毒地”的污染源頭是化工、農藥、焦化等類企業。近期,由于媒體相繼報道城市“毒地”的情況,很多業內人士對城市“毒地修復”的現狀和發展都表示擔憂。
業內人士擔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城市“毒地修復”市場缺乏政府監管,極為混亂。中國環境修復網執行主編高勝達告訴本報,現在房地產開發商基本都是將“毒地修復”流程簡化成兩個程序——挖干凈“毒土”,然后轉移至別處,而一些承包修復場地的企業也不需要申請資質,有幾臺挖掘機就可以成立一個土壤修復公司,“只要能找到工程,就可以盈利”。
按照高勝達的說法,最保守的測算,“十二五”期間國內土壤修復產業也將達到千億規模的市場,前述知情人士則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家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財政資金將達數千億元,其中,僅僅是國家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投入就達595億元。
不管目前土壤修復市場如何混亂,嗅覺靈敏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都開始紛紛進軍土壤修復這個正在快速擴張的新產業,高勝達告訴本報,去年下半年,曾投資過蘋果、雅虎和谷歌的紅杉資本已經悄然投資國內最大的土壤修復企業——北京建工修復公司,最近業內又曝出中信產業基金也成為另一家土壤修復企業——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據高勝達介紹,目前中國企業土壤修復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目前活躍在城市“毒地”修復市場的有很大一批是環科院所,比如,中科院地理科學與環境資源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這些環保科研機構憑借其掌握的技術、人才優勢、資金優勢,有的環科院不僅承擔了前期的場地調查評估,甚至還從事后期的工程承包,有的干脆變成了環境修復公司。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
高勝達等行業內人士擔憂的是,現在修復相關企業的數量激增,但多數新生企業并沒有掌握對土壤、地下水修復的技術,基本都是純粹以逐利為目的,盲目躋身土壤修復行列,這可能進一步導致市場競爭無序化。
對于很多行業內人士對土壤修復市場的擔憂,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環保部等有關部門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一整套涉及土壤修復企業的準入門檻、資質體系和從業人員執業資格體系,這樣勢必就會逐步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的有序進行。(念寒)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