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2012年度大豆玉米考察(東線)
通過這幾天的考察走訪,期貨日報記者發現,黑龍江地區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雖然還是呈增長態勢,但已顯出疲態,高企的種植成本壓縮了農民的收益空間,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正在降低。
富錦市農委的數據顯示,今年該市玉米種植225萬畝,水稻種植211萬畝,大豆種植93萬畝,而去年這些數字分別為162萬畝、160萬畝、160萬畝,2010年則為120萬畝、110萬畝、25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實際是建立在“蠶食”大豆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有當地人士甚至認為本年度大豆的實際種植面積比官方統計數據還要低。
如果說佳木斯、綏濱等地還是玉米“一家之天下”的話,那么富錦至同江一線則可很明顯地看到玉米和水稻“平分秋色”。
在富錦市大榆樹鎮的一塊玉米田邊,一位姓賁的農民和記者訴起了苦。“種子漲價,化肥漲價,柴油也漲價,沒有不漲價的!”他說,大榆樹鎮這邊現在地價上漲很快,因為水稻種植大戶大規模包地,水田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旱地價格也跟著漲。這邊包地的現象很普遍,很多人都把田地轉讓后出去打工了。種水稻收益高,每畝地最少也能掙1200元,但是投入有些大,一坰地要投入兩萬多元。“今年種玉米要是不賺錢,我也打算把地轉了打工去”。
津投期貨哈爾濱營業部工作人員茍海池告訴記者,近幾年黑龍江出現了很多大面積承租土地的種田能手,租種的農田面積也在快速增長。這些人手中有著充足的資金,可以種植水稻等成本較高但收益也較高的作物,黑龍江玉米的種植面積未來或許也將被擠占。
成本漲幅過高影響農民收益
大商所2012年度大豆玉米考察(西線)
6月18日,期貨日報記者隨考察團走訪了訥河、克山、依安等地,了解去年大豆、玉米產量和收益情況。考察中記者了解到,大豆產量低、收益少是刺激農民改種玉米及其他經濟作物的主要原因。
在內蒙古自治區尼爾基鎮的西拉金村,記者與正在給玉米噴藥的張姓農民交談得知,他所種植的12坰(1坰合15市畝)地,今年全部種了玉米,而去年有8 坰種的是大豆。在問及去年大豆收益情況時,他無奈地搖了搖頭,說“剛夠本兒”。去年他家的大豆畝產為200斤,為了償還貸款,大豆剛一收獲便以1.97元 /斤的價格賣出,而目前當地大豆的收購價在2.2元/斤左右。談起今年的種植成本,他告訴記者,僅土地承包費一項,就從4500元漲至5000元,大豆種子價格幾乎翻倍,化肥每袋上漲30元,整地費每畝上漲了20元,人工費每天上漲了50元。
依安縣是黑龍江有代表性的產糧大縣,共有15個鄉鎮。據依安縣商務糧食局相關人士介紹,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39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占94.3%,去年玉米種植面積占53.6%,大豆占29%,水稻占6.3%,其余為小麥及經濟作物。今年大豆改種玉米的面積在20萬—30萬畝。2011年該縣玉米產量 80萬噸,大豆產量11萬噸,水稻產量9.4萬噸。今年玉米、大豆、水稻種植成本各要素(種子、化肥、人工費等)分別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玉米種植成本平均增加215元∕畝(不算地租),大豆成本平均增加63元∕畝。國家對玉米、大豆種植補貼66元∕畝,水稻補貼80元∕畝。如果按照玉米產量1000 斤∕畝、價格0.8元∕斤,大豆產量200斤∕畝、價格2.1元∕斤,水稻產量1600斤∕畝、價格1.35元∕斤計算,玉米、大豆、水稻每畝純收益分別約為1100元、600元、1600元。產量低是影響大豆收益的主要因素,水稻收益雖高,但每年有300元∕畝的額外水費成本,而且土地承包費高達 2000元∕畝,旱田改水田種植水稻要兩年才能收回成本。
對于今年作物長勢,他表示,依安縣前期嚴重干旱,玉米播種從5月1日開始一直延續到20日,甚至出現“四茬苗”的現象,大豆長勢也一般。(雅蓉)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