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組關于玉米進口的數據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根據海關數據,今年1至4月,中國累計進口玉米176萬噸,已經超過去年全年175萬噸的進口量。
總體來看,我國的糧食自給率還是比較高的,糧食安全也有較好保障。以玉米為例,2011年我國玉米產量達3856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3.7%。2004年至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共增產2810億斤,其中玉米增產1539億斤、占55%,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也正因如此,面對此次新鮮出爐的玉米進口數據,有一種觀點主張玉米應依靠國內種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和現階段農技水平的國情下,應該開放并用好兩個市場的兩種資源。
這兩種觀點一種“主內”,一種“主外”,說起來都有一定道理。從總體上看,過去10年內國內玉米供應充足,玉米價格穩定,但個別年份會出現供小于求的情況。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我國曾在1994年和1995年大規模進口玉米。受到國內通脹預期增強以及國內玉米需求恢復增長的影響,2010年我國同樣大幅增加了進口美國玉米,以調節國內供需關系。最近幾年之所以玉米進口有所增加,主要需求來自于玉米深加工業產能迅速擴展,據統計,國內玉米深加工產能目前達1800億斤,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但是,國際市場變數多,完全依靠進口或者主要依靠進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玉米需求快速增長的問題。眼下,國際市場玉米年貿易量1800億斤左右,僅為我國玉米年消費量55%左右。一旦玉米出口國遭遇大的自然災害或調整貿易政策,我國進口玉米的風險就會很大。因此,還是應當把玉米產業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國內玉米產量繼續受國家提高玉米價格的作用影響,國內玉米結余具備提高的條件。玉米結余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充實糧食儲備、增強國家調控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然也應該看到,隨著國內玉米需求增長速度重新達到較高水平,未來國內玉米結余可能逐步下降,玉米供求關系可能向偏緊方向發展,為保障玉米結余處于較高水平,我國需要適當進口玉米,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兩種資源。
看來,實事求是地立足擴大國內種植規模、提高單產,適當適量進口是解決目前玉米市場需求的現實選擇。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