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都要依賴進口,具有突破性的農作物種業新品種極其罕見,自主創新程度遠遠不夠。”全國政協常委張道宏直言。
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但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支撐農業發展的整體能力仍然不足。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常委們紛紛就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盡管我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產量近幾年實現了罕見的‘八連增’,但主要原因應該歸功于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農業科技的貢獻還有待提高。”張道宏說,數據顯示,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僅為53%,和發達國家的80%相比差距較大。農業科技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影響農業現代化的最大障礙性因素。
他舉例說,作為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國種子產業發展滯后,良種國產率偏低,外國公司占據了近七成種子市場。我國目前有種子企業10萬余家,但絕大多數都只銷售種子,不做研發,從事育繁種的企業不足10%,而其中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做到培育、繁種、推廣一體化的僅有不到100家。
全國政協常委錢克明也表示,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不足,不少成果既“頂不到天”又“立不了地”,產前、產中、產后技術集成配套不夠,在農業工程、機械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自主知識產權比較少。
全國政協常委張桃林十分關注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問題。他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機構和科研資源部門分割、各自為戰、重復交叉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我國有限的科技資源難以發揮出應有效用。
錢克明指出,當前農業科技投入機制仍不完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強度明顯偏低。同時農業科技成果評價機制不健全,成果評價還停留在發表論文上,論文并沒有“寫在大地上”,成果也沒有惠及廣大農民。
張道宏還談到農技推廣服務薄弱的問題。他指出,近年來,農技推廣“空殼”現象較為嚴重,由于運行機制不活、經費投入不足、基礎條件建設薄弱等問題,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中“網破、線斷、人散”現象大量存在,“錢少、兼業、知識老化”也成為農技推廣人員的主要特征。
在討論中,不少政協常委表示,我國雖然獲得糧食“八連增”,但農業各種生產要素約束已經繃得很緊,未來我國要在高起點上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根本出路還在于依靠科技進步。
張桃林建議,要探索符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創新之路,加快構建農業科技體系并著力激發其內在活力,提高科技創新與推廣效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要加大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支持力度。”錢克明建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啟動實施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農業應用技術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不斷夯實農業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
全國政協常委阿什老軌強調,要加強農業防災減災、節本增效、資源環境保護、農產品(6.33,-0.08,-1.25%)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切實解決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
張道宏呼吁,要構建新型種業發展體系,提高農作物、畜牧品種國產率,盡快建立優勢種業實體,實現成果快速轉化,提高國內種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增加技術源頭供應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廣。”張桃林建議,加快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即以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涉農企業等多方力量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的多元推廣體系,體現公益性和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
常委們還建議,建立國家和省級農業技術創新園區,通過金融、稅收等綜合措施,引導技術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和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吳晶晶)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