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冬閑田、擴大糧食面積、增加農民收入,實踐溫家寶總理的寄語小土豆、大產業、管大用。從忽視到重視、從“配角”到“主角”,一場身份的變革已在荊楚大地上悄然蔓延。
從2009年省政府正式實施《湖北省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四年來,我省至少約有100萬畝的冬閑田被馬鈴薯填補。在馬鈴薯產業發展過程中,一批高效種植模式、一批種植能人、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脫穎而出。從本期起,我們將系列推出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中的部分典型,敬請關注。
三個片區、九個點實收測產,隨縣萬畝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基地每畝鮮薯產量達3593公斤,創造了全省馬鈴薯萬畝高產示范片最高單產。這是5月26日,經農業部、省農業廳、華中農業大學等農業專家隨機測產驗收的結果。
14年前,馬鈴薯在隨縣唐縣鎮試種,當時還不到100畝,經過多年的發展,面積不斷擴大。2006年從馬鈴薯中初嘗賺錢喜悅的隨縣農民,瞄準了這個產業,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隨縣馬鈴薯專業技術協會,為廣大薯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產業經營模式,創建的“漢東癑”牌馬鈴薯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
而科技創新,加速了隨縣馬鈴薯高產創建水平的不斷提升。幾年來,協會依托華中農業大學、省農業廳、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力量,從集成深溝高壟全覆膜、合理密植、化學調控、半機械作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綜合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入手,增產效果顯著。協會總結推廣的“鄂北春馬鈴薯深溝高壟全覆膜綜合配套栽培技術”,2009年獲得隨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隨縣馬鈴薯總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平均畝產2000公斤左右,最高單產超過4000公斤。協會300多人的銷售團隊,銷售網絡遍布十多個省市,產品遠銷國外,出口創匯上千萬美元,薯農人平增收達到1200元以上。隨縣的不少薯農,近幾年都建起了新房,添置了家電,有的還購買了小車。往日不起眼的小土豆,如今成了隨縣薯農的“金豆豆”。
來源:農村新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