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進隴南市武都區馬街、三河、漢王等鄉鎮,從半山上往下望去,片片花椒林把大山遮蔽得綠意蔥蘢,煞是好看。走進花椒林,一串串即將成熟的花椒嫩綠中泛著淡淡紅色,山風吹來,椒香四溢。
自從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武都區和西部其他貧困地區一樣,充分享受著西部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特別是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大幅度調整,效益低下的陡坡地徹底退出糧食生產,全區有近100萬畝的山地栽種上了花椒樹。
6月18日,記者來到武都區有名的花椒專業村——馬街鎮姜家山村,只見從房前屋后到田間地頭,從山腰到山頂全是花椒樹。
“你看,今年花椒長得多好啊!再過20多天就可以采摘了。”正在花椒林里澆水的農民姜開創指著一串串掛在樹上、像小鈴鐺一樣的花椒樂呵呵地說。“我家8畝地,全部栽的是花椒樹,這幾年花椒收購價高,每斤超過30元,按一畝地產200斤花椒算,8畝花椒除掉人工、化肥等成本,少說也有4萬元的收入。災后重建我家蓋起了兩層樓房,花了8萬多元,其中有6萬元都是這幾年靠花椒掙的錢!”
“如果種植玉米,一畝地產量也就在500公斤左右,按市場價每公斤1.6元計算,收入800元;一畝地花椒可收入6000元左右。種花椒每畝還能享受230元的退耕還林補助,鄉親們把花椒樹稱為‘搖錢樹’。”掰著指頭算賬的姜開創,說起這些年自家收入的大變化喜不自禁。
武都區區長李平生告訴記者,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區上以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為契機,倡導農民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目前,武都區已有34個鄉鎮的650個村種植花椒,建成萬畝花椒林帶6處,建成千畝花椒基地68個,花椒收入萬元以上的大戶達到3600多戶。全區累計發展花椒面積近100萬畝,產量1700萬公斤,產值3.8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6%,宜椒區農民人均花椒收入89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2%。花椒已成武都區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如今,全國十分之一的花椒出自武都,無論面積、產量均居全國花椒種植縣區第一。通過花椒種植,武都山區群眾走上了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生態恢復、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發展之路。
來源:每日甘肅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