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下行,國際經濟環境堪憂,面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穩增長”擺在了突出位置。對于目前在穩增長過程中的宏觀調控政策,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除了經濟結構調整需要有實質性進展,相對于貨幣政策,當前階段應該更加突出財政政策在調控中發揮的作用。
“二季度經濟繼續維持下行的狀態,全年g d p預計在8%左右”,姚景源指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適度回落不是壞事。但關鍵是結構調整要有實質性進展,要將經濟下行壓力,轉化成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的動力。”
今年以來,中國連續幾個季度出現經濟增長放緩。對此,姚景源認為,造成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一是外部需求下降,由于整個世界經濟形勢不好,歐洲債務危機還在延續,而中國龐大的國民經濟運行有1/4跟出口緊密相關,去年一季度中國出口增長率26.4%,今年一季度只有7.6%,直接導致整個經濟運行下行,盡管5月有所反彈,但出口形勢仍不樂觀;再者,國內過去長時期存在的經濟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發展問題也開始暴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都遇到了新情況。
“中國經濟運行的矛盾不是速度問題,而是結構和增長方式的問題,速度的適度回落會給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留下一個空間和時機。但同時,穩增長在當前必須擺在突出位置。”姚景源強調,“中國經濟穩增長要有兩個原則。即穩增長要和調結構、轉方式緊密結合;穩增長一定要與惠民生、改善民生緊密結合。穩增長不能再干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的事情,不能讓產能過剩繼續蔓延。凡是老百姓不滿意的領域,都是中國經濟可以穩增長的領域,也是未來最重要的投資領域,比如醫療、教育。”
在談到當前的宏觀調控政策時,姚景源指出,穩增長中應更多突出財政政策作用,比如結構性減稅,再次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給中小企業減稅等。他表示,盡管貨幣政策調整還有一定的空間,但是目前可能并不存在流動性短缺的問題,幾年間,我們的m2水平已經上升到了90萬億。“再降息、降存款準備金,釋放的流動性很難在體制、機制上保障其流向實體經濟,流向中小企業,流向民營經濟,而過多的釋放流動性還是存在潛在的風險。”(半煙)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