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安全戰略不僅面臨著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力,同時也面臨著另一條安全線“綠線”持續退縮的憂患。
因為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公路、開發區占領耕地農田,而糧食生產和耕地“紅線”壓力又使林地、草原、山地、灘涂、濕地被開墾,耕地保護的“綠線”被持續壓縮。
《土地管理法》規定:“農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
從傳統角度看,耕地事關13億多人吃飯。而國民膳食結構迅速升級,三大谷物直接消費比重越來越小,肉禽蛋奶飲料等間接消費比重越來越大,糧食安全結構壓力增大,林牧業承受的前所未有挑戰使耕地“綠線”擺在人們面前。
中國耕地“綠線”已經后退無路。“要確保我國95%糧食自給率,18億畝耕地紅線是必須堅守的底線。然而由于多年高強度土地開發,中國耕地后備資源已經十分有限,扣除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域,可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萬公頃銳減至不足500萬公頃,且分布不均衡,依賴大規模開發后備資源補充建設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難以為繼。”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說。
國土資源大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集中連片耕地后備資源主要分布在光、熱、水不平衡的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區。
中國面積最大的農用地是草原,全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1.7%,但半個多世紀以來,鋤草墾荒、生態惡化,使僅次于澳大利亞的世界第二大草原,退化面積占九成多,嚴重退化50%以上。草原被開墾,但降雨光照不適合農業,棄荒造后水土流失,灌木叢生。
不僅如此,土地污染現狀同樣使人擔憂。從2003年開始,農業部連續兩年對13個省的小麥、玉米、水稻和大豆等優勢農產品產地(非工礦區)環境進行的監測發現,3800萬畝耕地重金屬超標率達到了6.4%,超標最嚴重的是水稻產地,達到14%。
“吃土吃土,凈化土壤,作為土壤的‘義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環境指標,對土壤具有重大意義。”南京農業大學潘根興教授說,現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鱉及各種有益菌等大量消失,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青蛙的數量大減,自然生態面臨危機。
中國現代草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認為,土地開墾過度而耗竭,農業資源嚴重浪費,草原森林銳減,在荒漠化達到歷史高峰,可以說生態生產兩傷。
中國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95%以上,但始終處于“緊平衡”狀態。從需求看,肉蛋奶需求推動的消費結構升級,是“緊”的直接原因。
“水土資源約束是未來我國糧食增產的最大挑戰。農業生產效率低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制約因素。未來消費結構升級將繼續給糧食安全帶來較大壓力。”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認為。
目前中國一年所需口糧約2億噸,飼料卻達5億噸。肉、奶、蛋等由飼料轉化而來。從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丹麥等國經驗看,草地農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模式。
任繼周認為,用草地農業取代耕地農業,可以充分利用國土資源,使4倍于耕地的土地發揮作用,使中國緊缺的水資源得到節約。還能減少水土流失,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促進農牧民增收。(又冬)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