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6月27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根據國資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凈利潤2533億元,同比下降13.2%。而去年年底,央企的利潤創下了歷史最高水平,全年累計凈利潤達到9173.3億元,同比增長6.4%。
對于利潤出現大幅下滑的現象,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中國經濟經歷了持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開始進入緊縮時期,央企要做好3至5年過寒冬準備。
半年之隔,為何央企的利潤下滑得如此厲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王天龍對此作出解析。
王天龍:我認為主要還是經濟大環境影響了央企的收益和成本。去年我們還處在為應對經濟危機的沖擊而實施政策刺激的階段。特別是在采取了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政策后,一些重要的投資項目大多由央企來做,所以央企的經營以及盈利情況都比較好。
但是由于經濟相對過熱,物價和房價均出現了過快上漲的情況,今年以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已經有所變化,制定了穩中求進的政策,適度降低了經濟增長的預期,貨幣政策也比較穩健,沒有出臺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因此與過去情況相比,央企的利潤有所下降。
此外,由于國企長期以來存在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導致成本費用出現一定的上漲,這也是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央企過冬論是否意味著我國未來3-5年國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呢?國資委的表態是否有點嚴重?王天龍認為,國資委的表態對央企有很重要的警示意義。
王天龍:國資委的表態有很重要的意義,表明央企的經營管理者應該有這種危機的意識,應該未雨綢繆開源節流提高效率,這對央企來說有很強的警示意義。
但是經濟的寒冬是否已經來臨,甚至是否會持續三五年的時間的不確定性較大。我們不能完全排除這種情況,從外部市場來看,歐債危機仍然在惡化和發酵,短期內也不可能有速效藥,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在較長時間內處于低迷的狀態。
但是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形勢可能沒那么悲觀。中國當前的經濟減速主要還是由外部市場變化引起的,其次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整個“十二五”時期,7%左右的增長速度還是不錯的。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