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華利豐農產品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先生,下班后就會習慣性地打開電腦,聯網查看蔬菜基地5個大棚蔬菜的生產情況。張先生這種遠程監控的實現,得益于目前正在興起的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據介紹,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可對果蔬生產進行實時監控,隨時監測果園土壤溫度和濕度、葉片溫度、光照等諸多指標,而后依據反饋信息進行相應的操作,從而有效控制溫度、濕度、營養元素等條件,實現精準化的科學種植和精細化的管理,提高果品質量和工作效率。
專家指出,依托物聯網這種技術特性,市民將來可以通過物聯網獲知所購買農產品的更多詳細信息,包括原料采集、化肥及農藥的施用、加工制作過程等。最重要的是,物聯網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農產品的透明化生產。消費者只要一個網絡終端,就可以查看農產品的每一個生產環節,提升了監督的廣泛性。
《北京市平谷區“十二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了積極推進物聯網技術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該《規劃》提出,要結合平谷傳統農業生產特色,在“十一五”試點的基礎上,推廣和普及物聯網技術在平谷大桃生產、生長環境控制中的應用。
按照工作部署,北京市計劃在全市8個郊區縣選取11個基地、55個溫室大棚試點現代農業物聯網應用,部署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視頻攝像頭等環境監控采集設備,實現對溫室大棚的實時監控和管理,探索提高現代農業生產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水平。
華利豐公司負責人坦言:“與以前相比,我們現在可以實現對溫室大棚的實時監控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水平,有效地節約了生產成本?!?/p>
中國農業科學院一位知名的信息專家認為,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有著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比如,通過傳感設備自動監測、收集和反饋生產數據,增加了農業種植的科學性、精確性,可以減少農民在水肥等管理上的投入,節約勞動時間。同時,通過網絡監控管理,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監督生產情況,提高了生產的透明度,容易形成供求雙方良性互動,取得市民的認同并實現消費。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