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西北地區陽光燦爛。甘肅省廣河縣齊家鎮魏家咀村村民馬古塞尼看著自家的地膜玉米,臉上掛滿了笑。雖然這里的年均降水量僅有440毫米,但由于采用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馬古塞尼家的玉米長勢喜人。剛到6月,玉米已經有半人高了,肥厚的葉子反射著陽光。
長期以來,旱作農業因為生產能力相對低下,經濟效益提高不明顯,而被普遍定義為低效農業。但是,通過各地旱作農業區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我國旱作農業技術突飛猛進。如今,旱區糧食產量連年穩增。旱作農業地位不斷上升,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旱作區成為糧食新的增長點
在田間起大小雙壟,溝內播種作物,并以地膜全覆蓋的種植技術,就是甘肅省近年來探索出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起壟溝播和全膜覆蓋,使天然降水的利用率達到最大,抗旱、保墑、節水、增產效果顯著。現在,它已成為包括非洲在內的旱作區廣泛使用的一種耕作技術。
據統計,我國旱地面積比重較大,占全國耕地面積一半以上,干旱缺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是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必須高度重視旱地增產技術的改進。
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具有很高的比較效益。據財政部初步測算,在灌區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需投入4至6元,而在旱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僅需投入2元。
各地的生產實踐表明,旱作區實現穩產高產大有潛力、大有希望。過去6年,甘肅省累計推廣旱作農業技術3160萬畝,累計增產糧食超過64億斤。2011年,甘肅糧食總產首次突破1000萬噸,成功實現糧食從依靠調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轉變。陜西5年間全省凈增糧食超過36億斤,主要作物單產增長了10%,其中旱地玉米單產提高100斤以上。可見,充分發掘旱作農業生產潛能,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旱區大多屬于“老、少、邊、窮”地區,進一步開發利用旱區農業資源,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對于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穩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旱作農業重大技術迅速推廣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