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筆者在博興縣店子鎮的一處占地300畝的蔬菜標準園里看到,每個大棚都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滴灌管網深入到基地的每一株作物,全省首套“農用通智能環境監測系統”通過采集大棚內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信息,及時上傳到綜合平臺,通過計算機系統分析,及時提出管理建議。靠電腦數據監測、靠滴灌微灌澆水施肥,已完全打破了農民過去靠經驗、感覺種菜的方式。
在該鎮辛朱村朱建明的大棚內,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枝頭,長勢喜人,他種棚已經七八年了,今年他種了一個西紅柿棚,兩個彩椒棚,到目前已經賣了23萬元。朱建明很有感觸地介紹說:“咱種大棚,關鍵是靠科技,通過從書本上、網絡上學習,技術員指導,技術上過硬,產量上去,效益就越好。”
店子鎮種植西紅柿歷史已有16年,經過多年的發展、改良,目前全鎮已有1.2萬個西紅柿種植標準大棚,產量達6萬余噸,年交易額1.6億元。
店子鎮黨委書記王輝說,近年,鎮上投資480多萬元建起梨園、大王兩處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成立了思遠、迎康等7家專業合作社,并引導發展了40多名蔬菜運銷客商,專門負責蔬菜的銷售工作。店子鎮的專業合作社通過“農超對接”和“公司+基地”的模式,將西紅柿送進了超市和農產品加工廠,讓西紅柿賣得更遠更好。
來源:濱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