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麻店鎮有著種植西瓜的傳統,6月正是瓜農收瓜賣瓜的季節。但與幾毛錢一斤的西瓜相比,31歲的麻店人班會生養殖的觀賞魚顯然利潤更大:一畝地收入一兩萬元。
15歲外出打工,17歲返鄉養魚
12歲小學畢業后,班會生在家放羊;15歲到煙臺一家玻璃廠干一天掙10塊錢的活,下班后到養雞場推雞糞。因為從小愛好養魚,他后來到一家養魚場打工,17歲時回家開始養殖觀賞魚。
第一年,他從朋友處借了700元錢,養了半畝地的小金魚。為了學習技術,他跑了70多家養殖場跟人軟磨硬泡。到了秋天,魚好不容易養出來了,賣魚卻犯了難。“一個小孩家能養出魚來,肯定都是外面批發來的”,魚販們不信他。“請不了魚販到自己的魚場,我就騎著自行車到縣城里去賣,一冬天賣了2000元,我感覺成功了。”
第二年,班會生養了4畝地的觀賞魚,第三年,養殖面積又增加了一倍。隨著規模的擴大,魚多了再不能自己趕集去賣,班會生想了個法:給客戶打欠條,拿著欠條到自己魚池免費給魚。此招一出,來班會生家的魚販子越來越多,最多時到了100多個。
班會生養魚發財的事傳開了,養的魚開始不夠賣了,班會生想到了發展下線養殖戶。他給下線養殖戶投資拉電、提供飼料和技術。三年時間他掙到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元。
幸福來得太快,痛苦也沒遲到
2006年,班會生往青島發貨,高速路上堵車了,成本價就十幾萬元,車上18000多斤魚全部死亡,這批魚占他全部養殖量的三分之一,光成本就十幾萬元。節骨眼上,他的孩子早產,住在醫院重癥監護室50多天。因為沒有精力照看魚,價值20多萬元的熱帶魚也凍死了。還有其他幾個突發事故也像瘟疫一樣找上了他。
班會生養魚賠了。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從小村傳到外地,養殖戶和客戶都匆匆趕來要債。
當時班會生的下線養殖面積已經發展到500多畝,魚苗是免費發下去的,現在資金鏈斷了,沒錢把長大的魚收上來。
他把自己一切能賣的東西都賣了:養了五六年的魚賣了,新房子賣了,家具賣了,吉利自由艦轎車賣了。一家人搬進了養魚的三間小屋里住下,就剩個睡覺的地方。冬天到了,孩子還沒有出滿月,因為買不起煤,孩子凍得臉發紫。
來源:濱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