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惜售,收購商謹慎,今年夏糧收購遭遇"兩頭冷"困境。7月9日17點,經濟之聲評論: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需要精心呵護。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在我國北方的夏糧主產區,收獲的季節已經過去。眼下正應該是售糧車隊排成長龍,收購人員過磅、付款、歸倉的時候。然而,這些往年常見的景象,如今在一些夏糧產區卻難以見到。
根據媒體最新報道,在產糧大省山東省的德州市齊河縣,惜售現象普遍。農民老孫說,相比往年,今年化肥、農藥等成本都在上升,綜合算起來,這茬小麥成本平均每畝增加投入200元左右。因此,不少農戶對新麥的收購價預期在每斤1塊06分以上。然而現在沒有收購商能給他們這個價。
在另一個產糧大省河南,農民惜售的場面也很普遍。在河南民權縣北關鎮村民王建民的家里,1.2萬斤小麥已經"窩在"倉庫里快一個月。不是他不想賣,關鍵是價格。他已把最初的期望值從每斤1塊06分下調到1塊03分,但依然賣不掉。在這個縣,今年農民賣糧的意愿普遍不強,70%的農民把糧食放在家里,希望未來的價格還可以再漲幾分。
價格太低,農民不愿意賣。而收購商收購夏糧的積極性也不高,由于市場供應充足,收購商對后市判斷不明,觀望氛圍濃厚。在這個傳統的夏糧購銷旺季,小麥市場呈現出一種既不好收又不好賣的冷清局面。
農業是立國之本,糧食是生命線。目前這種農民惜售,收購商謹慎的局面應該引起我們警惕。保證糧食安全,我們不能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央廣財經評論》,請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評論本話題:
胡定寰:農民心里的糧價和市場上的收購價不一致,心理價位高,收購價低,因此出現了大面積的惜售現象。種糧成本升高,然而糧食的價格太低,農民有一種觀望心態,所以農民在這個階段想糧價能高一點才賣,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糧食是我們的根本,所以農民在種糧的積極性方面,國家應該稍微步子大一點,收購的糧價再略微寬一點,讓真正種糧食的農民得到好處。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