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賣桃子也就七毛錢一斤,一畝地也就收入一千塊左右,現在我們的桃子能賣到五塊錢一斤,一畝地收入一萬多元不成問題。”馬鞍山市園藝果品專業合作社的儲令清站在地頭看著大片桃園頗有感慨。老儲大半輩子都在和桃子打交道,以前賣桃難,爛在地里都沒人要,現在他的桃子成了搶手貨,坐在田間地頭就能輕輕松松把錢掙。
而如今馬鞍山市質監局發布的該市第一個水果類農業地方標準《園藝鮮桃》農業地方標準,讓老儲又有了盼頭,從此馬鞍山市園藝村鮮桃從種植到銷售齊步走上了標準化之路,以后的“保質增收”全靠這個法寶。
以前賣桃難現在“買桃難”
老儲現在自己種著十幾畝桃子,還有一些葡萄,加上自己肯鉆研,有眼光,光這兩樣就讓老儲的收入像是坐上的“火箭”,每年掙個十多萬不成問題。
老儲告訴記者,以前種桃子太過于重視產量,質量不行,桃子價格賣不上去,每斤七八毛錢都沒人要,而且每到賣桃子的時節還要自己挑著整筐的桃子去賣,非但掙不到錢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現在的老儲是馬鞍山市園藝果品專業合作社的“元老”,加入合作社老儲著實嘗到了甜頭,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辦桃花節、采摘節,讓桃子的銷售有了新出路,桃花節舉辦后,園藝村名聲大噪,水果也隨之聲名遠揚,再也不用為桃子的銷售發愁,每每都是銷售一空。
老儲告訴記者,村里那些仍然保守種植的果農和他相比收入差別很大,“重量不重品,不按標準生產,收入增加和思想的改變也有很大關系。”
園藝村有萬畝桃園,從當初的“賣桃難”到現在的“買桃難”,這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桃農的腰包越來越鼓。
地方標準讓“小桃”變“大桃”
銷售是不愁了,怎樣進一步地提升鮮桃的品質,使其賣上更好的價錢,擁有闖蕩市場的資本,成為擺在合作社社長儲令桐面前的難題。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