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近日出席“2012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現代農業產業投融資峰會”時披露,由于國內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每年僅糧食損失量就高達500億斤,中國糧食損失率超過8%。而據農業部有關專家測算,我國糧食、馬鈴薯、水果、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為7%-11%、15%-20%、15%-20%和20%-25%,遠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損失率,折算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以上,相當于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7月4日新華網)
我愿意相信張天佐局長的“披露”和有關專家的測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通過辛勤勞作,換來收獲已是不易。可不待上得餐桌,便因儲藏不當而白白損失掉,就更是倍感可惜。這里,我們不過知道了幾個大些的數字,如果有心人再好好測算測算這些損失能夠解決多少人、多少天的吃飯問題,相信會更加觸目驚心。
據悉,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億元,補助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通過財政“以獎代補”方式,扶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建設儲藏、保鮮和干制設施,改善產地初加工條件,實現減少產后損失、增加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
理性來看,光有這樣的補助和扶持似乎還不夠,必須多措并舉,做好儲藏。譬如要建立和改進國內糧食儲備體系,充分發揮中央儲備的主渠道作用。要補貼地方儲備,考慮啟用地方糧食風險基金補貼儲備,等等。以確保糧食儲藏得當,不受或少受損失。
中國的糧食,絕非僅是個儲藏不當的問題。除了上述的儲藏不當,起碼還有嚴重的浪費問題。
國人不知是生性“好客”還是過度“大方”,不管出于什么心理,餐桌的浪費絕對是“舉世聞名”。有關調查表明,現今社會上的浪費糧食的現象十分嚴重。從市場上購買的食品中,大約有27%當作垃圾丟棄,其中仍可食用卻遭丟棄的占18%,平均每人要丟棄他所購買的食品的四分之一。某慈善機構做了一項調查顯示,只要回收到5%被丟棄的食品,就可以養活大約400萬饑民,數量之大,實在驚人!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