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造成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更應引起我們對上個世紀國際金融秩序的思考,深刻認識全球金融危機對經濟學理論、對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對新型市場經濟轉軌的經濟政策選擇帶來的挑戰,有利于我國未雨綢繆,制定長期的、積極穩妥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
我們不要低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嚴重性。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問題出在虛擬經濟上,而不是出在實體經濟上。全球金融危機之所以沒有結束,關鍵在于危機遠并沒有解決,美歐金融機構持有的大量“有毒金融資產”仍然威脅著美歐的金融機構安全運行。
那么這種“有毒金融資產”是什么?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期間泛濫發展的場外債券衍生品市場。其中,一類是有資產擔保型的債券,或者叫做資產證券化產品,通常被簡稱為abs,房地產按揭貸款債券、商業地產按揭債券、汽車貸款抵押債券、信用卡貸款債券和美國的“兩房”債券都屬于此類;另一類是基于信貸違約發展起來的衍生品債券,歐美國家在金融創新的年代把各種信貸違約的可能性形成一種合約,然后通過柜臺市場出售給金融機構自營,或者是發售給中小投資者,以達到轉移信貸風險的目的。信貸違約掉期(cds)和信貸違約權利互換(cdo)屬于此類債券衍生品的主要形式,當然還有外匯和利率風險為標的的其他債券衍生品。這兩類債券衍生品為什么能夠成為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元兇呢?原因在于它們在場外市場過度衍生和過度發行,成為歐美金融機構普遍自營持有的金融資產,一旦泡沫破滅,則變成歐美金融機構的賬面投資巨虧。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