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工業品市場和股票市場一片凄風冷雨,農產品期貨市場卻熱得發燙。
近兩個交易周以來,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農產品價格持續走強。國內以大豆、豆粕、玉米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各品種,遭遇游資的瘋狂狙擊,特別是大豆、豆粕的價格更是一舉創出了近四年來的新高。
農產品期貨的強勁表現,加大了市場對食品價格走高的預期。由于農產品、食品權重占國內cpi比重過大,業內專家擔憂食品價格的上漲會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進而引發國內經濟的“滯脹”。
國際投行唱多農產品
大宗商品市場中,豆類產品的定價權在國際市場,海外投行本身就是最大的倉單持有者。
6月以來,美國中西部地區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降雨大大低于正常水平,農產品市場預期減產,各主要品種價格全面上漲。統計顯示6月美盤的玉米、小麥價格上漲超過15%,大豆價格漲幅接近7%。
全球股票市場持續低迷,大宗商品市場工業品和貴金屬需求不振。這時,美國出現的罕見極端酷熱天氣,為投機資金找到了絕佳突破口。6月,國際國內大豆、豆粕、玉米、小麥期貨價格全面上漲,特別是大豆、豆粕價格更是一路狂飆,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的豆粕主力合約1209從3200元一線猛升至3930元。
“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短期內難有復蘇跡象,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十年大牛市已經結束。”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判斷,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觀,工業品、貴金屬需求大量下降,流動性資金找不到合適突破口。大豆主產區出現的極端天氣,誘發了流動性資金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持續爆炒。
國際大宗農產品市場火爆升溫的背后,與國際投行的大肆唱多不無關系。
高盛在6月底發布的預測報告指出,“未來3至12個月大豆價格可能升至每蒲式耳15.50美元(1蒲式耳=36.37升),高于6月12日報告中預計的14.30美元;小麥價格的預期也從每蒲式耳5.75美元提高至7.15美元。”同時,美銀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也紛紛表示出對玉米、大豆價格的樂觀預期。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