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食品企業的問題都是食品安全問題嗎?
答:有時候不是。食品安全一般不討論與“健康危害”無關的事。世界衛生組織將食品安全界定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健康受到損害的一種擔保”,它的核心是“健康”,它和產品的質量或營養是有一定區別的,雖說質量不好或營養不好的食品也可能造成健康問題,但營養不好的食品也可能沒健康問題,這之間不能劃等號;它也不討論商家的經營方式和誠信問題,比如去年的味千拉面,它是個好話題,但其產品本身沒有健康危害,屬于誠信問題。
2、食品安全是能做到零風險的嗎?
答:不可能,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甚至是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都可能面臨風險,何況是“吃”。人類的食物無時不在面對著復雜的客觀環境(空氣、土壤、微生物等等),有已知的,還有未知的,即使是屬于主觀能動方面,也有偶發事件、人力不可及的范圍及操作成本問題。零風險只是個美好的愿望,無論你是自己種植還是大規模種植,無論是初級農產品還是深加工,無論誰來生產誰來監管,都沒有零風險。
所以食品生產不是要承諾零風險,而是要將風險降得越低越好,降到風險可控的范圍。對于食品安全“事件”要進行具體分析,因為具體情況很復雜,有些是人為的、主觀惡意的,但也有其它原因——這個道理我想大家都會認同,但在實際中,大家往往就沒這么冷靜了,只要一有報道哪個企業的產品出了問題,經常是事件還沒查明,大家就開始表態,開始批判,開始給企業定性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你潛意識里還是認為企業是完全不應該發生任何事件的。
3、不合格的食品就是有危害的食品吧?
答:不一定。一個產品被判為不合格原因很多,標簽問題、超過保質期、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等等。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有可能只是風味不佳了,未必就有害;至于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因為標準的制定一般都會留“安全余地”,所以只能說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會有引發健康問題的“風險”,但并不絕對致病。舉個例子,去年鬧得很兇的含菌水餃,它是不符合當時的國標,屬于不合格食品,但考慮到當時國標規定得太嚴,而且水餃煮著吃就可以殺滅那些病菌,所以這樣的“不合格產品”基本是沒事的。
來源:食品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