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在近期開始全面實施,規定每件達到新國標的有機產品加貼17位的唯一編碼,“一品一碼”、不可二次包裝,產品質量可全程追溯。現在粵東市民購買有機食品除了查看有機食品標簽和認證機構外,還須查看是否有唯一編號的有機碼。羊城晚報記者近日走訪粵東各大超市發現,由于有機食品價格昂貴,合格產品較少,市場銷量并不理想。
在汕頭市區某大型超市,記者巡視一圈發現,超市內并無任何貼著“有機食品”標識的蔬菜,反而是掛著“平價農副產品”牌子的蔬菜更受消費者歡迎。超市一工作人員表示,在售的蔬菜都經各項檢測,保證農藥不超標,安全可靠,比有機食品差不了多少,而且更實惠。“有機食品售價較高,而且名目繁多,往往向霧里看花。”市民李女士說道。
業內人士表示,有機蔬菜是各種綠色蔬菜、無公害蔬菜等等名目中標準最嚴格的一種。對于生長的土壤、空氣等環境均有嚴格的要求,因此真正的有機農產品產量極少,導致價格高企。
除了有機食品品種少外,部分產品的標簽亂象也值得關注。諸如超市內某品牌“有機胚芽五谷”,部分外盒貼著有機碼,而相差幾天生產的另一批號產品卻無有機碼,只有“有機食品”標簽。而另外兩款有機大米,都僅有“有機產品”標簽,而無有機碼和認證機構,因此都不算達標產品。此外,還有不少偽有機食品打著“有機”旗號,賣著高價蒙混過關,也是造成市民對有機食品躊蹉徘徊的原因。
據悉,目前市場上有三類產品最喜歡冒充“有機”:一是五谷雜糧和水果,往往宣傳為“有機食品”,但缺乏有機認證的標識;二是風味土特產品,雖不標注“有機”二字,但會在“純天然”、“純綠色”上打“擦邊球”。三是山珍海味,有的商家在包裝上加印檢測標志,宣稱產品通過有機認證,其實都是企業的促銷噱頭。消費者在購買此三類“有機食品”時要擦亮眼睛,切勿被商家的宣傳手法蒙蔽。
粵東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要鑒別有機食品真假,首先可查看產品包裝上是否使用了有機產品國家標識,并同時標注了有機碼、認證機構名稱或標識,且有機產品的包裝通常使用由木、竹、植物莖葉和紙等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利用的包裝材料;其次,應向銷售單位索取認證證書、銷售證等證明材料,查看所購買的有機產品是否在證書列明的認證范圍內;最后還可登錄國家認監委“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核實生產加工企業是否獲得認證以及證書是否過期等信息。如果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與信息系統查詢的內容不一致的,可聯系認證機構核實或撥打12365、12315向質監、工商部門投訴舉報。
來源:羊城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