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藍莓為代表的小漿果產業近幾年發展勢頭喜人。然而,目前這一產業在育種、栽培上還存在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為此,記者采訪了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農學博士、小漿果課題組負責人、省藍莓協會副理事長霍俊偉。
科學育種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
藍莓在北美種植有百年歷史。1983年吉林農業大學率先在我國開展了藍莓引種栽培工作。我省近幾年開始對藍莓進行引種試栽,大小興安嶺雖有大量的野生藍莓(即篤斯越橘),但這些年一直處于掠奪性開采,并沒有對其進行育種研究。
霍俊偉告訴記者,從科學的角度上說,品種在生產推廣前,需要進行嚴格的審定或登記。育出一個藍莓品種至少需要十年左右時間。現在東北農業大學研究了10年藍靛果,才選育并登記了一個新品種。目前在我省種植的藍莓品種基本沒有經過審定或登記,這在生產上存在很大隱憂,不利于我省藍莓產業良性發展。
霍俊偉說,從北美引進的藍莓品種,適應性和豐產性還有待在實踐中檢驗。藍莓在很多地區除了需要土壤改良,冬季還需要埋土防寒,因此會增加生產成本。同時,由于試驗時間很短,這些品種的越冬性尚需檢驗。去年冬季,我省遭遇冬季少雪、干旱氣候,許多半高叢品種在埋土防寒情況下,仍然出現凍害和抽條現象。因此,在沒經過品種審定或登記情況下,盲目大面積推廣種植風險很大。目前,我省的藍莓栽種狀況多是邊試驗邊推廣邊發展。
就藍莓育種問題,霍俊偉建議,在目前沒有更合適的加工型藍莓品種情況下,還應主要選擇越冬性相對最強的“美登”作為主栽品種,許多半高叢品種雖然果大,商品性好,但防寒困難,越冬風險大。他建議我省盡快開展藍莓育種科技攻關,盡快培育出適合我省不同地區栽種的藍莓品種。
科學栽培保質提量的有力保障
在我省一些藍莓種植地區進行實地考察,霍俊偉發現很多地方“重”種植“輕”栽培技術。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