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50多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已推動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糧價創出新高,在今年余下時間甚至更長時期內,亞洲糧食買家的食品進口成本恐將大幅上升。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糧食期貨本周創出了歷史新高:玉米突破每蒲式耳8美元,大豆升破每蒲式耳17美元,小麥在每蒲式耳9美元的上方創出四年高點。由于旱情還在持續,眼下還看不到糧價上漲即將結束的跡象。
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資深農業經濟學家jay oneil稱,美國大約有80%的地區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災。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每年向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尼等東亞市場出口的糧食達千萬噸之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擔心糧食價格繼續上漲,盡管眼下價格攀升,亞洲買家仍被迫出手買入。
例如,臺灣周四購買了美國小麥,每噸的采購價較一個月前上漲超過70美元。鑒于東亞經濟體每年要進口至少3,000萬噸小麥,每噸價格上漲100美元就意味著該地區每年要為進口多花30億美元。
此外,隨著庫存水平全面下降,玉米和大豆的采購成本也出現類似的激增。過去六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上漲了48%,大豆期貨則上漲了33%。
鑒于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美國重旱對中國的沖擊可能最大。預計中國在始于10月1日的一年中將進口約6,000萬噸大豆,接近下一年全球大豆貿易總量的60%。日本和韓國在玉米進口量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而中國正在快速縮小與這兩個國家的差距。
聯合國糧農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駐羅馬的資深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玉米和大豆等飼料原料價格高企無疑會對養殖業構成沖擊,推高整個食物鏈的價格,進而迫使消費者花更多的錢購買食物。
鑒于未來三個月美國大多數農業地區氣溫料將高于正常水平,降雨量將低于正常水平,很多市場人士預計,食品價格將進一步上漲。
澳新銀行(anz banking group)駐墨爾本的農業經濟學家paul deane表示,食品價格有可能再上漲10%-15%。
就在美國發生旱災之前,干旱天氣也導致南非大豆和黑海地區小麥嚴重歉收。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