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西瓜大量上市的時節,我市本地產的旱地瓜以其個頭適中、汁多味甜等特點備受市民歡迎。然而,受寵的本地瓜難掩散戶瓜農的無奈境遇。面對外地瓜的挑戰,本地瓜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本地西瓜如何撬動大市場?有沒有可資借鑒的經驗?我市西瓜產業如何更好發展?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本地旱地瓜受歡迎
瓜農衛治武來自洛寧縣河底鎮范店村。在澗西區同樂寨村口,他的洛寧旱地瓜賣到了一元錢一斤,比周圍的其他西瓜高出兩三毛,可到他這里買瓜的市民仍絡繹不絕。
衛治武說,很多市民知道洛寧旱地瓜好吃,貴一點也愿意買。這時,在附近做生意的張先生在衛治武瓜車里挑選了一個1公斤左右的小西瓜。他說,本地的旱地瓜個頭小、汁多味甜,一個兩塊錢吃得很舒心還方便。
在嵩山路洛銅陽光花苑門口,市民王玉龍一口氣買了5個洛寧旱地瓜。他說,他家三口人,大西瓜一頓吃不完,放冰箱再吃不新鮮,本地瓜個頭小、口感好,一天能吃一個,每天都吃新鮮的瓜。
據市農業局園藝站負責人介紹,由于土質好、地勢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我市的本地瓜尤其是洛寧瓜因口感綿甜、汁液多、皮薄,頗受市民歡迎,它的“小個頭”也充分迎合了當下家庭人口少的特點。
瓜農賣瓜盼天熱
在澗西區嵩山路上,滿載西瓜的手扶拖拉機隨處可見。瓜農們頂著烈日賣瓜,卻希望天能更熱一點。“再熱點,我就可以早點賣完瓜回家了。”臨近中午,衛治武抬頭看著毒辣辣的太陽說。古銅色的臉上,汗珠順著深深的皺紋流淌著。種瓜賣瓜是他家重要的經濟來源,可每年的賣瓜時節是最難熬的。
西瓜上市季節,和周圍的瓜農一樣,衛治武開上拖拉機,拉上一兩千斤西瓜,行駛三四個小時,到洛陽市區或三門峽等地賣瓜。一車瓜要賣上三四天,遇上下雨天,賣瓜需要更長時間。舍不得租房,立交橋下、還未建成的建筑物等地成了瓜農們避雨休息的地方。白天頭頂烈日賣瓜,晚上十點多收工露宿街頭,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和噪音。
瓜農們說,人員流動量大的地方指定賣瓜點少,不是所有的瓜農都能進去;不少指定賣瓜點距離居民區較遠,瓜賣不動,他們只好在相對偏僻的居民區游蕩。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