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一則“食用撒了魚浮靈的魚蝦可能致癌”的微博在網上熱傳,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一夜間,“魚浮靈”這個名字家喻戶曉,而“可能致癌”的字眼,也讓大眾心惶惶。
然而,很快地,科學松鼠會首先出面澄清,“魚浮靈”的化學成分實為過氧碳酸鈉,在水中會分解成碳酸鈉和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則會很快分解為氧氣和水,自此,“魚浮靈”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但時間過去一年多,有關“太活躍的魚不要買”的建議還是時常出現,并且被大肆傳播。
“魚浮靈”就是常用增氧劑
“魚浮靈”是商品名,其化學成分其實與大多數常用的水產增氧劑無異,均為過氧碳酸鈉(俗稱“過碳酸鈉”)。過氧碳酸鈉加入水中后,迅速產生碳酸鈉和雙氧水,雙氧水不穩定,進一步產生氧氣和水。
當養殖水體缺氧時,為避免養殖動物因缺氧窒息死亡,過碳酸鈉可起到迅速增加養殖水體中氧氣的作用。而反應的最終固體產物僅有碳酸鈉,它干燥時為一種白色粉末或顆粒狀、無氣味的堿性鹽,俗稱“蘇打”,食用對人體不會有危害。可以說,過碳酸鈉本身是安全的。
“過碳酸鈉在養殖過程中是常見的增氧劑。”廣州市德權漁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產技術工程師余明海告訴記者,這一類增氧劑在天氣急劇變化前或是高密度養殖過程中,為防止魚缺氧浮頭而需要快速增氧時被使用。
“特別是在圍網抓魚過程中,使用效果最明顯。”余明海進一步介紹,在養殖戶圍網抓魚過程中,由于魚的密度較大,容易引起缺氧,此時養殖戶會在網的周邊撒上一些過碳酸鈉,保持水體中氧氣充足,“水中氧氣充足,魚的活力好,賣相好,自然價錢也會高些。”
使用不當會讓魚損傷
“在水產養殖中,過碳酸鈉并非必用藥品。”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昌福認為,只要水體不缺氧,完全沒必要使用過碳酸鈉。
雖然過碳酸鈉的快速增氧效果明顯,但是養殖戶在使用過程中卻往往存在誤區。“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都會對魚有所損傷,效果適得其反。”余明海解釋,過碳酸鈉遇水分解成的過氧化氫具有殺藻和殺菌的作用,在魚已經嚴重浮頭的情況下使用,會加劇對魚的刺激,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如果使用的劑量過大,也容易引起水中的ph值偏高,從而導致氨氮含量升高,造成魚死亡。
“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養殖戶使用過碳酸鈉的劑量不超過2kg/畝。”余明海向記者透露,由于過碳酸鈉的市場售價便宜,快速增氧效果好,不少養殖戶急于求成,往往會使用過量,“有的甚至每畝要撒10kg”。如此使用,哪怕是“魚浮靈”,估計也“靈”不起來了。
雖然過碳酸鈉被批準用于水產養殖,但水產運輸和銷售中能否直接使用,一直備受爭議。順德一熟悉活魚運輸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講,活魚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很少會使用增氧劑類藥品,而是直接用氧罐打氧,“由于過氧化氫的強氧化性容易對魚的機體表面造成損傷,賣相不好,特別是在運輸過程的高密度情況下,一般很少使用。”
流通環節關心的是魚能不能賣好價錢,但是,消費者關心的是過碳酸鈉直接用于日常消費的鮮活水產品,到底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對此,廈門利洋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家好表示,過碳酸鈉本身無毒無害,可直接用于流通環節,對人體不會有危害。
原料可用作漂白劑和殺菌劑
從化學性質來看,在水產養殖及銷售過程中,使用過碳酸鈉快速增氧以保持水產品的鮮活,不會帶來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
但是,據記者了解,過碳酸鈉的另一重要用途是與表面活性劑配用,作為洗滌劑的漂白劑和殺菌劑,屬于工業用化工產品。而目前國內漁藥企業生產的過碳酸鈉的原料多數也來自于工業原料。
作為工業用品的過碳酸鈉是否達到用于食品中的標準?這一質疑再度觸動消費者的神經。
據資料顯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工行業標準食品添加劑過氧碳酸鈉》中,除了要求活性氧含量必須≥13.0外,還明確規定了砷(as)的含量必須≤0.0003、重金屬(以鉛pb計)含量必須≤0.001;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工行業標準工業過氧碳酸鈉》中,并沒有對砷、鉛等重金屬的含量進行規定。以此推測,水產用過碳酸鈉既然來源于工業原料,那么就沒有對砷、鉛等含量嚴格規定。
對此,馬家好表示,過碳酸鈉是環境用藥,不是口服藥,其標準要求并沒那么嚴格,目前獸藥國標里也只對活性氧含量做了規定。“至于廠家買回來的原料會不會受到一些有毒有害雜質污染,這需要廠家對原料采購環節嚴格把控。”
而據華南某大型漁藥企業副總經理譚文(化名)透露,在新的獸藥國標里,已經不再批準過氧碳酸鈉等增氧劑的生產,“現在之所以還能生產是因為以前的批文批號沒過期。”至于為什么現在的國標取消了增氧劑,譚文表示尚不知原因。
對此質疑,陳昌福則表示,如果沒有危害的工業原料,用于水產養殖業是極普通的事,但是,如果真是因為使用過碳酸鈉而導致魚體內“砷汞含量超標”,那肯定對人體有害,而且要禁止使用。“但是,就我所知使用過碳酸鈉是不會導致魚體內‘砷汞含量超標’的。”
(曾思銘)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