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種養業相比,肉牛經濟效益較高,1個農村勞動力一年可兼養3頭能繁母牛增收約5000元,可散養3頭育肥牛增收約9000元,種植牧草每畝收入2000元以上。
在肉牛產業化建設進程中,豐都堅持把貧困農戶的廣泛參與和充分受益作為重中之重,依托龍頭企業打好“組合拳”,建立“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發展機制,努力讓他們通過養牛實現脫貧致富。
豐都縣在引導有條件農戶通過自購方式從事母牛養殖和肉牛育肥的同時,針對特困農戶大力推行“企業購牛、農戶領養、回收母牛、犢牛歸戶”的母牛領養模式。
“2011年4月,我免費從登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領回2頭母牛犢,到今年2月兩個小家伙兒長大了,給它們配了種,目前它們都懷上了小寶寶。”暨龍鎮烏羊壩村二組苗族婦女王達英告訴筆者,到今年9月,這兩頭母牛就可以生下小寶寶了。
“根據自己當初和合作社的約定,到明年3月左右,這兩頭母牛生下的小寶寶長大了,這兩頭母牛就可以歸還給合作社了。”王達英說,根據現在的行情,到時她領養母牛犢賺取的兩頭牛犢可以獲利6000元以上。
針對農戶養牛周期長、投資大、草源少、勞力缺等四大制約因素,豐都縣推出“政府搭臺、購養分離、收入分成”的肉牛托養模式,讓貧困農戶“零投入”養牛增收。
農戶養牛可以實行全托,“托牛所”的模式讓農戶從“放牛娃”變成投資者。建成“托牛所”后,為養牛農戶節省了牛場建設成本和飼養管理成本,農戶只需投入少量資金購牛和購買部分飼料,降低了農戶養牛門檻,增加了農戶養牛利潤,農戶養牛積極性空前高漲。
筆者在位于虎威鎮香巖村的“第12托牛所”看到,38頭肉牛在牛欄里,正悠閑地享用著飼養員放在食槽里的“美食”。
“這個模式當然好哦,當我得知這個養牛的新政策后,馬上就把家里現有的2頭牛牽到這里來,這38頭是我們鎮上10多個人一起合養,我們還有專業的技術指導員。”家住香巖村一組的陳德華一邊清理著牛欄,一邊告訴筆者。
“托牛所”托管養牛有三種模式。有獨養即大戶單獨飼養,合養即聯戶合作飼養,寄養就是針對那些比較困難或很困難,但又想通過養殖肉牛增加收入的守信農戶,無勞力戶全托飼養。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