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黃耀偉)據經濟之聲報道,上市券商中信證券上周末收盤之后公告說,公司董事會通過了收購法國里昂證券公司100%股權的議案。這一大手筆收購西方證券公司的舉動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贊譽,但不少人也對收購背后的風險表示擔憂。
中信證券的國際化道路一走就是5年。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夜,中信和美國投行貝爾斯登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的預案。但短短5個月后,貝爾斯登便在危機中遭受擠兌風波而被收購,中信也僥幸躲過了一劫。
這一次對里昂證券的大規模收購正值歐債危機持續發酵,這樣大手筆的并購是否會重蹈貝爾斯登的覆轍?當記者向中信證券的董事總經理高占軍提出這一問題時,他卻沒有正面回答:
記者:我想問一下高總,市場質疑咱們存在類似收購貝爾斯登這樣的風險,對于這個顧慮公司是如何考慮的?
高占軍:我不是太清楚相關的情況,我覺得這個事你問我不太合適,我沒辦法評論這個事情。
作為中信證券的董事總經理,高占軍的“不清楚”讓人感到有些奇怪。法國里昂證券成立于1986年,在香港、倫敦、紐約等金融中心城市都有業務網點,向全球客戶提供股票經紀、并購和資產管理服務。
雖然公司去年年營業收入高達7億多美元,但1000萬美元的虧損額還是給這次收購蒙上了陰影,深圳光孚投資公司投資總監黃生認為,里昂的風險沒有充分暴露,是個燙手的山芋:
黃生:我們判斷歐洲債務危機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就像當時收購貝爾斯登的時候。因為隨著危機的深化,他的問題資產才會逐漸暴露出來。他的負債,表內、表外負債到底有多少,這個不清楚,他持有的衍生品種有多少也不知道,他到底利用了多大杠桿,危機沒有完全爆發出來,你就根本不知道里面的黑洞有多少。
收購風險還不只是資產負債的質量問題。作為一起跨國并購,如何做好跨文化的融合,留住核心人才,是中信公司面臨的更為長期的挑戰:
黃生:對于證券公司來說,最代表它高度的核心資產不是資產負債表,而是這一幫人。中國的文化與法國的文化,它的沖突是非常大的,你要想留住他們,代價是非常大的。首先企業文化不和,企業文化不和的情況下想要留住他們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和福利代價。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