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7月24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報告說,美國遭遇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中西部地區80%的農田出現旱情,美國專家認為干旱導致的玉米和大豆欠收催生了價格上漲以及通脹上升,旱情的影響不光是美國本地,也會對全球其他國家帶來一場價格風暴。
但是一些國內專家認為,這算得上是美國農業部的老把戲了,以前沒少做過,因為美國是全球定價中心,旱情被炒作得越兇,農產品價格越高,就會幫助他們出口,那么美國這次旱情究竟有沒有被夸大,我國是否會受到沖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黃志龍對此進行解析。
黃志龍:我個人覺得沒有被夸大,最重要的還是美國旱情的未來走勢,美國的農產品產量大幅下降,相應的可能會推高美國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只要是價格出現大幅上漲,肯定會對我們造成直接的沖擊,因為我們現在農產品進口的主要的來源地恰恰是美國,盡管我們有些農產品的自給率還是比高的,但是我們要看到前兩年我們的通貨膨脹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有媒體調查顯示,由于國際糧價推高了飼料價格,我國河北、河南等省份的生豬養殖戶已經感受到面臨盈虧邊緣的壓力,它的旱情的走勢現在是非常不樂觀的,因為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農產品價格已經出現大幅上漲,假設全球國際熱錢利用美國的旱情對農產品進行炒作,肯定也會推高農產品的價格,所以我們只有在進口采取一種更加多元化的渠道,比如從阿根廷、巴西等等這些國家進口更多一點的大豆,可能會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們輸入性的通貨膨脹的壓力。
評論員簡介
黃志龍,1996年至2000年,北京工商大學畢業,經濟學學士;2000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碩士;2006年至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博士。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