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遭遇了1956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天氣,影響到美國55%的國土面積。美國的玉米等主要糧食產量和質量預計將大幅下降。圖為印第安納州的農民查看旱情。
美國中西部地區大旱引發玉米、大豆和小麥等糧食品種價格大幅上漲,與此同時,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也因氣候異常導致糧食產量下降。巴克萊資本日前在一份分析報告中稱,近期糧價上漲可能引發第三波食品價格通脹。
本報記者采訪的國內外專家都認為,近期國際糧價上漲短期內不會對中國造成太大影響。
減產成定局通脹壓力大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7月17日公布的干旱監測報告說,美國55%的國土出現中度至極度干旱。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玉米、大豆和小麥出口國。美國農業部此前已經將預期玉米產量下調了12%。
干旱天氣也直接影響了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印度等農業大國。俄羅斯農業部6月曾將今年糧食預計產量從9400萬噸下調至8500萬噸,隨后又在17日下調至8000萬噸—8500萬噸;作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巴西大豆大面積減產,據統計,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的農業年度里,巴西大豆產量6550萬噸,比上一個農業年度減少近1000萬噸;阿根廷2011—2012年度主要農作物產量均低于預期,阿根廷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該年度大豆和玉米實際產量分別為4010萬噸和2010萬噸,低于原本預計的5000萬噸和3000萬噸。
今年印度全國近70%地區的平均降雨量都比往年正常值低,6月1日至今的總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少了22%。根據印度總理辦公室日前發表的聲明,預計今年雨季降雨量只能達到50年來平均降雨量的92%,低于官方此前預期的96%的正常水平下限,中西部和南部主要產糧區的干旱狀況正日益嚴重。聲明說,受降水減少影響,印度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已較去年減少了800萬公頃。
巴克萊的分析師稱,美國政府可能在將來進一步下調農產品產量預期。下一個最有可能受到沖擊的是大豆,因為拉美地區大豆產量已經因為干旱受到影響。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