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茶園可防止水土流失,產出的茶葉品質更好,價格更高;生產成本也低,化肥可省30%,用藥可省40%。”26日,感德鎮茶農劉碧陽在他的生態茶園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安溪推廣生態茶園,正產生保護生態和茶業升級、茶農增收“三贏”的效應。
山上茶園相連,山下流水潺潺;茶園之間,行行樹木錯落有致,靠坡的梯壁上,叢叢青草綠意盎然。這是記者近日在感德、龍涓、西坪、祥華等安溪產茶名鎮,看到的生態茶園。
安溪擁有茶園逾60萬畝,居全國之冠。茶產業的崛起,讓安溪百萬群眾脫貧致富。但山林過度開墾,帶來了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的問題。如何在茶產業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求得共贏?安溪給出生態茶園的解題之道。
生態茶園遵循現代立體生態農業要求,實施“茶-林-綠肥”立體復合栽培,種植梯壁綠草,合理配置水利道路設施,形成茶山“頭戴帽、腰圍裙、腳穿鞋”的綠色環境。茶園四周有水源,梯壁綠草固坡,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固氮,還能吸引益蟲,減少茶樹病蟲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茶葉品質。
中閩魏氏茶莊園,不僅有高大的綠樹,還有常年蓄水的水庫,制茶作坊就在空氣清新的水庫邊。公司總經理魏貴林說,這個近萬畝的莊園,從種、采到加工、包裝,都是環保的;建設生態茶園,茶農茶商得實惠,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了青山綠水。
目前,全縣已建成生態茶園近25萬畝。今年,將建設生態茶園縣級示范片1000畝、鄉鎮示范片2000畝,帶動一般片1萬畝。今后,每年要改造100座茶山,最終把所有茶園都改造成生態茶園。對破壞生態、劣產的茶山,堅決實施退茶還林。
縣級示范片要求茶山頂部和路溝旁種樹,梯壁種草護草、套種綠肥,全面實施無公害管理。一般生態茶園也要做到梯壁梯岸種草護草,實施無公害管理。
感德鎮有些茶山還創新實施帶狀退茶還林,每隔二三十米,選擇兩三個梯臺,種植三四米寬的林帶,從山頂向山腳開墾,形成縱向分布的茶園。
“結合坡改梯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我們將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茶園,改造為保水、保土、保肥的茶園。改造后,每年可增加蓄水167.5萬立方米,減少土壤侵蝕量3.34萬噸。茶葉產量可從每畝75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增收2500元。”金谷鎮鎮長林淑燕說。
套種經濟作物的生態茶園,收益更高。套種黃花菜的沈青海說:“茶園梯壁套種黃花菜,既護坡固土,又提高土壤肥力,每畝還能增加收入5000多元。”
來源:中國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