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實施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關鍵年,國家正在實施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等為中國草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近日,記者從第二屆中國草業大會上了解到,草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努力,合力推動。確保牧草產業發展政策的連續性,提高牧草產業的機械化水平,構建草業的多層次融資平臺等,是推動我國牧草產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
用政策引導產業發展
2011年農業部在節糧型畜牧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圍繞“一帶兩區”發展布局,大力發展人工種草。今年國家又啟動了“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開展優質苜蓿高產示范片區建設,推進苜蓿產業帶建設,帶動周邊適宜區域發展優質苜蓿,提高苜蓿收割加工機械化水平。這些政策的出臺大大調動了全國各地種植牧草的積極性。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內蒙古黃羊洼草業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化解牧民生產風險,增加生產效益,推動了當地苜蓿的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據該公司董事長楊志剛介紹,目前該公司的苜蓿生產面積已達13萬余畝。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英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家政策的引導對于產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要站在食品安全的高度,確保相關政策的持續性,使我國草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以滿足草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牧民經濟收入提高的迫切需要。
大力提高機械化水平
近年來,我國牧草產業雖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牧草種植相關技術和機械化技術仍是制約牧草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國產牧草收割機械目前普遍存在技術含量低、品種少、適應能力差、各機型之間配套性能差,以及單機可靠性、作業效率和質量差等問題。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