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易上火,六合區竹鎮鎮仇莊村種糧大戶陸永根最近火氣更大,讓他上火的原因很簡單,盡管國家有最低保護收購價每斤1.02元,但今年他種的部分小麥染上赤霉病,這些染病后的“等外麥”價格卻壓得很低。陸永根的困境并非個案。記者了解到,受病蟲害影響,今年我市夏糧質量下降,其中“等外麥”占了近三成。
價格太低,有的大戶狠狠心賣了,有的還想等等看
記者了解到,小麥分為5個等級,國家最低收購價以三等小麥為基準價,每斤1.02元,往上是二等、一等,向下是四等、五等,每個等級每斤價格相差2分錢,如一等小麥每斤為1.06元,五等小麥價格為0.98元,位于這個區間的小麥,糧站都要收,只是價格不同。染上赤霉病的小麥則在等級之外,被稱為“等外麥”,不能當口糧。陸永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種了150畝小麥,畝產500多斤,大約有五分之一是“等外麥”,糧站和糧食經紀人壓低收購價,每斤平均只賣到0.96元,算下來虧四五千元。
與陸永根相比,溧水縣和鳳鎮陳谷村種糧大戶陳小健賣出的“等外麥”價格更低,平均每斤只有0.94元。出現赤霉病的等外小麥,不能當口糧,廠家委托糧站收購,最低價格每斤0.86元就出手了。“盡管舍不得賣,但家里沒有烘干設備,沒有倉庫,麥子不耐儲,時間長了會發霉,我種了500多畝小麥,有幾十萬斤,狠狠心只能一賣了之。也有大戶嫌價格低舍不得賣,放家里等等看的。”
“等外麥”不能做面粉,糧食收購企業很為難
一邊是農民惜售持觀望態度,一邊是國有糧食收購企業受“夾板氣”。南京糧食集團是我市最大糧食收購企業,董事長趙家福介紹,企業今年5.5萬噸收購任務已經結束了,其中,儲備輪換4萬噸,托市收購1.5萬噸,價格是每斤1.02元,與國家最低保護價持平。他說,我市一些農民現在手上還有不少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等外麥”。收吧,價格和處置都是問題,不收吧,農民有怨氣,真是左右為難。目前,“等外麥”只有飼料廠做生物燃料的企業在收,但價格壓得比較低。
政府擬財政補貼差價,減少農民損失
來源:南京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