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美國遭遇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持續干旱讓玉米和大豆生長狀況不斷惡化。受干旱影響,美國農業部將玉米產量目標從每公頃16噸大幅下降至10噸,降幅為12%。美國是大豆和玉米等其他糧食產品的主要供應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其玉米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近一半。受此影響,國際糧價上漲的情況愈演愈烈。
干旱果真是國際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國際糧價的漲勢會對國內物價產生什么影響?會不會傳導到我們的飯桌?應該如何應對國際糧價波動對物價帶來的新的挑戰?
記者特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廣州期貨總經理助理朱江,深度剖析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物價的影響。
{精彩觀點}
小麥、大米等直接關系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的農作物生產形式仍然較好。美國干旱將在短期內導致部分糧食品種價格大幅波動,但很難對世界糧食形成全局性影響。 ——程國強
雖然國際期貨市場上小麥、大豆的漲幅已經超過50%,而實際上因為干旱原因導致的減產并沒有那么大,旱災成為炒家們心儀的炒作題材,炒家的爆炒導致漲幅超過合理水平。 ——馬文峰
適當開展期貨套期保值業務,能夠幫助現貨生產企業提前將所需原材料價格鎖定,避免隨著現貨價格的波動帶來成本的上升,從而有效的做到成本控制。——朱江
q1 誰推動了國際糧價上漲?
華西都市報:在全球經濟依然疲軟的背景下,國際糧價為何持續看漲?
程國強:就目前來說,美國持續的干旱對玉米生產產生了較大影響,包括美國中西部100多個縣在內都不同程度的受災,這使得美國農業部下調了對農產品產量的預期。如果在需求沒有明顯減弱的情況下,產量的下降必然會打破供需平衡,最終導致價格上漲。
數據顯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9月合約現在的價格,已經較6月中旬的時候上漲了超過60%。但實際上,美國農業部下調的產量剛好是前期預估的產量增加部分,因此旱情不應該帶動玉米價格以如此大的幅度上漲。
正是資本炒作放大了干旱對于玉米生產的影響。當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發布后,除了貿易加工商進行正常套期保值業務,更多的期貨炒家抓住旱災這一極佳的炒作題材,參與到爆炒玉米的行列中。
來源:華西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