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價格一直以來受制于國外訂單貿易,長時間持續低迷,擴大內銷一直是行業的呼聲。在漳州市薌城區有一群農民養殖戶應對市場變化、抱團合作,自發成立綠安龍水產養殖合作社。在他們的努力下,漳州近1/5的羅非魚通過合作社行銷到全國各地。他們的成功有何秘訣呢?《農財寶典》記者走進產區詳細了解合作社成長的過程。
合作社法人代表陳順水告訴《農財寶典》記者,每天有10萬斤左右的漳州羅非魚通過這個大院,源源不斷地運往浙江、江蘇、上海、河北、天津等地,甚至遠銷到東北、新疆。在最高峰時,綠安龍水產養殖合作社的羅非魚日發貨量達到20萬斤。
2008年8月,在養殖營銷大戶陳順水的發起下,養殖戶陳海明、黃振強、戴武夷、陳忠仕等人共同成立了綠安龍水產養殖合作社,50多位養殖戶加入了合作市。成立后,大家進行了合作分工,開始對魚塘的魚苗、飼料進行集中采購,并以高于市場價將近一元設立收購保護價,而且合作社所創的利潤均按照養殖戶所參與股份,二次返還給社員。
以前年為例,合作社將羅非魚收報保護價定位5.8元/斤,家住鳳園村的社員老陳說,“加入合作社,不但羅非魚的銷路不愁,20畝的魚塘一年可增加3萬多元的收入。”在羅非魚行業普遍不景氣的今年,合作社按照去年所訂的4.5元/斤的保護價進行收購,相比3.5元/斤的養殖成本,養殖戶依舊能夠維持較為可觀的收入。
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65戶,擁有養殖基地4000多畝,并在漳州市內設立購銷網點11個及在省外設立了30多個銷售網點,年銷售量占到漳州羅非魚產量的1/5。以高于市場接近1元/斤的保護價進行收購,極大地調動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而保護價所建立起來的堅固后方,也為合作社征戰羅非魚內銷市場,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如何開拓羅非魚的國內市場,一直是陳順水最為關心的問題。“羅非魚肉多刺少,價格便宜,非常適合我國國情。”陳順水認為羅非魚適合國內市場,只是目前消費市場尚未成熟。
來源:《農財寶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