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養殖魚蝦、扇貝等水產品,一年最多賺10萬塊錢,如今我搞海參育苗,同樣一塊灘涂,去年單季收入500萬元。”山東省濱州市北海新區海緣養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付瑞江樂呵呵地給筆者算賬。
據介紹,整個北海水產養殖區達到30萬畝,其中海參養殖面積達到2.6萬畝,海參育苗水體12萬立方米,成為省內鹽堿灘涂最大的海參育苗基地。
刺參育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我去過一些國家,也在其他省市沿海養殖廠考察過,從育苗到養殖的設施條件來看,其他養殖廠都相對簡陋。雖然我省育苗場多達1000多處,但許多是在原有對蝦和扇貝等育苗室的基礎上加以利用,結構不盡合理,配套不夠齊全。”付瑞江介紹說,要干就干最好的,不能落伍,更不能掉隊,所以,他下“血本”投資建設育苗車間,并結合南方養參專家建議,設計建造了現代化育苗廠,為參苗成長提供可靠的硬件保證。
公司與中國海洋大學、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市水產研究所及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等水產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聯系,技術主要依托濱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具備了較強的技術和科研實力。
在付瑞江執著的努力下,公司海參育苗迅猛發展,特別是刺參生產加大比重,育苗水體達到1萬立方米以上,年產刺參苗種3萬多公斤。2011年,在刺參育苗方面,公司創造了每立方水體單茬產量3.5公斤的高紀錄,這一紀錄在國內刺參育苗領域達到領先水平。
養殖實現生態化
筆者在海參育苗大棚看到,養殖員正在把海帶、海藻泡在海水中,有些變軟的正在打碎,然后作為餌料給海參喂食。
“這些藻毛(硅藻),高蛋白,無公害,無污染,就是參苗的主要飼料,全是工人自己在海邊打撈的。”付瑞江說,“咱的參苗全是生態養殖,只喂以藻類為主的天然餌料。”
由于海參對水溫要求很高,為了防止凍害,付瑞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他新添潛水泵和冷暖水交換機,在天冷的時候,他就從1300米深的地熱井里抽出熱水,通過交換機熱傳遞,使池里的海水變暖,光這一項技術各棚間節約取暖用煤200萬噸,約100多萬元。由于低碳環保,高效生態,集約化管理,他的參苗特別健康,生長得特別快。
成立養殖合作社抱團發展
來源:濱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