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稱,生豬交易環節看似很多,層層“分利”,但這是長期以來市場發展的結果,是和目前生豬量大面廣、高度分散養殖相適應的。
從事生豬生產10余年的重慶玉吉畜牧養殖場場長唐禮義告訴記者:“生豬交易必須符合定點屠宰、疾病防疫等方面的要求,難以完全照搬蔬菜直供、農超對接等模式。
此外,目前生豬生產仍以散戶為主,一家農戶一次生豬出欄量最多也就三四頭,這就要求生豬運銷必須經過‘分散收集—集中運銷—定點屠宰—分零銷肉’的過程,作為農村生豬養殖和城鎮消費的中間橋梁,生豬經紀人、販運戶等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同時,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生豬運銷流通層次多,各個環節都會形成一個交易價格,加上生豬運銷是“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使得肉價形成機制比較復雜,這也增加了政府價格調控的難度。
記者了解到,生豬各交易環節價格變動活躍,基本就是“一天一個價”。不少上下游從業者采用口頭約定價格的形式,不簽訂紙質合約,當天剛約定一個價格,第二天外地運來了一批豬肉,供求關系改變,可能就會重新定價。
面對生豬價格劇烈波動難題,政府一般采取生豬補貼和凍肉收儲兩種方式進行調控。補貼能促進生產,但在生豬供過于求時可能起到負面作用;收儲能減少供應,但主要起到價格導向作用。
采訪中,業內人士建議,要真正穩定生豬價格,還應遵循市場規律,認真研究肉價形成機制。只有建立起現代的豬肉生產、流通體系,才能有效防止肉價大起大落。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