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2012中國山西茶葉茶文化博覽會”主辦單位之一的山西省茶葉學會,不得不提學會的領頭人吳鳳鳴。這個浸淫茶道20余年的“茶人”在業界名頭響亮,但他始終謙虛地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玩茶”的人。
他交茶友,寫茶書,拿職稱,弘揚祖國茶文化。辦公室似乎就是一個小型的茶文化博物館,壁柜里分門別類地擺滿了全國各地的300多種茶。林林總總有關茶知識、茶文化、茶歷史的書籍不下百本,碩大的茶臺上擺滿了精致的泡茶器具,什么茶具泡什么茶都擺放得井井有條,連泡茶的水都是從百公里外拉回的山泉水,非??季?。一杯氤氳的東方美人擺在你面前,光聽名字,嗅香氣就醉人。
談及山西茶葉市場時,他恬淡的目光變得深邃起來。吳鳳鳴認為,山西本地不產茶,但山西是茶葉消費大省。明清時期的山西商人曾經在茶葉的培植、加工、運銷以及茶文化傳播等方面,為中國茶葉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晉商不僅促進了我國茶葉經濟的發展和近代民族加工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國茶葉在海外的傳播。
近幾年,山西茶產業發展很快,以省會城市太原為中心,輻射到三晉大地,茶行、茶館、茶文化服務不斷增加。僅太原就擁有大小茶城10多個,茶店、茶館700多家,成為在國內茶葉市場較有影響的主銷區之一。在茶葉消費上也發生很大的變化:茶民越來越多,特別是喝綠茶和青茶的人越來越多,喝茶的檔次也越來越高,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消費者對茶葉質量的要求上。具有一定茶知識的人士在購茶時,會對茶葉的等級、新舊等進行審評,平常人士則會選擇一些著名品牌企業的一些茶葉。茶葉承載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越來越豐富,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山西人越來越重視茶葉的保健功能,認為“送茶就是送健康”,認為茶葉包裝精美才能拿得出手;茶葉品位高、有文化內涵;茶葉從單一品種轉化為多品種,從陳舊包裝轉化為禮品時尚包裝,以大宗茶為主轉向名優茶、品牌茶為主。
吳鳳鳴說,茶產業可能成為山西新的“金礦”。因為“新”,所以“亂”。必須逐步規范茶葉市場,確保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首先,要健全茶葉質量安全市場準入體系。因為有個別茶商為了生存不擇手段,使市場陸續出現了一系列質量問題,人們對茶葉質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