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糧和益海嘉里等企業宣布上調旗下食用油產品價格,全國食用油市場又掀起一波以花生油為主的漲價潮。有媒體報道兩大食用油巨頭再次被發改委“約談”。有專家認為,原料上漲并非食用油漲價的主要原因,而是少數幾家企業掌握了定價的話語權。下游行業對此反應不一,部分餐飲企業表示暫時不會追漲。
食用油企業近年三次被“約談”
本月,國內食用油市場再次掀起提價潮。《南方日報》27日報道稱,先是益海嘉里旗下金龍魚花生油月初宣布調價8%,隨后中糧福臨門花生油經銷商價格調整于7月中旬開始,魯花花生油在北京地區部分渠道的最高漲幅達15%,日前又有消息披露金龍魚調和油將自7月底調價,幅度在5%左右。據悉,廣東部分超市已收到漲價通知,花生油全線漲價,漲幅最大達到11%。
據《廣州日報》27日報道,國家發改委24日“約談”中糧和益海嘉里,希望企業保持食用油價格的穩定。報道指出,此番傳來“約談”的背景是,繼4月后各大品牌花生油在7月起再度漲價,平均漲幅約10%。
事實上,這已是食用油企業近年來第三次被“約談”。據《羊城晚報》27日報道,早在2010年12月初,國家發改委就曾約談中糧集團、益海嘉里、中紡集團和九三糧油四家小包裝食用油企業,要求4個月內各指定企業小包裝食用油出廠價格、重點市場批發價格和直供超市零售價格均不得上調。在為期4個月的限價“解禁”之后,金龍魚、福臨門食用油品牌宣布對部分產品提價8%,但國家發改委再度約談了這些企業,提價最終未被實施。
調價因成本上升?
對于本輪提價,中糧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價格上調主要是基于成本壓力。益海嘉里方面也表示,自去年年底以來,食用油原料市場價格持續處于高位,使企業承擔了巨大損失。本次食用油提價約5%,只是略微減輕企業的虧損。
《南方日報》引述某大型油脂企業內部人士分析稱,一般而言,食用油生產企業要維持最基本的正常運營必須有10%以上的利潤,在本輪調價前夕企業的經營利潤率已經踩到“警戒線”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