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糧、益海嘉里等企業分別宣布提高旗下食用油產品的銷售價格,全國食用油市場又掀起一波以花生油為主的“漲價潮”。
7月24日,國家發改委再次約談中糧和益海嘉里兩家食用油巨頭,希望企業能夠控制食用油漲價的趨勢,保證食用油價格的穩定。但有業內人士分析,約談恐難抑企業漲價沖動,食用油市場9月前或全面提價。
約談難抑中糧漲價沖動
提高食用油銷售價格,來抵消其宣稱的成本壓力,這已是中糧集團屢用的手段。在高通脹的2010、2011年,可謂是動作頻繁,已給人們留下深深的印象。
2010年12月初,國家發改委就曾約談中糧集團、益海嘉里、中紡集團和九三糧油四家小包裝食用油企業,要求4個月內各指定企業小包裝食用油出廠價格、重點市場批發價格和直供超市零售價格均不得上調。
2011年3月,在為期4個月的限價“解禁”之后,金龍魚、福臨門食用油品牌宣布對部分產品提價8%。國家發改委再度約談了這些企業,提價最終未被實施。
2012年4月初,國家使用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組合拳剛剛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回落至3.2%。金龍魚的菜油、花生油兩個產品再次上調出廠價格,幅度在8%左右。隨后中糧旗下的福臨門菜籽油、花生油兩個品類也跟進漲價,平均漲幅達8%。為此,國家發改委又約談相關企業。
但時隔3個月后,2012年7月,中糧、益海嘉里、魯花等企業分別宣布提高旗下食用油產品的銷售價格。此次提價行為再度引來發改委“約談”。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約談恐難抑企業漲價沖動,花生油市場面臨全面提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發改委約談只能起到短期作用,企業短時間的虧損可以,但長此下去也不是辦法。控制很難,但調控是可以的,國家擁有大豆儲備,可以采取行政手段穩定食用油價格。
漲價并不是抵消成本的“唯一”手段
面對著鋪天蓋地的“指責”,以中糧為代表的食用油巨頭都是以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漲為理由。有網友戲稱:“只要漲價,理由就很國際化。”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