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戶村民種的千畝梨樹今年可收獲20萬斤梨,但上月全村僅賣出10來萬斤,余下約10萬斤梨基本賣不動。再過一周時間,所有“翠冠梨”將要“下橋”了。昨日,蔡甸張灣劉集村村民紛紛致電本報新聞熱線,心急如焚。
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劉集村千畝梨樹大多掛滿淺黃色的“翠冠梨”,不少樹枝被一個個碩大的梨壓彎了腰,田間地頭不時可見爛掉的梨。走進建在田邊的劉集林果專業合作社倉庫,只見一筐筐、一簍簍的梨堆得滿滿當當,幾位村民守在旁邊,焦急地等待買主。
村民張道江對記者說,他家種了30多畝“翠冠梨”,今年可收獲3萬斤,他按每斤1.5元賣掉一半,另一半還掛在樹上不敢摘,因連日氣溫走高,“翠冠梨”水分多,摘下來超過3天就會爛掉;但不摘,熟透的梨就會往下掉,碰破皮也賣不掉。
村支書張國武介紹:2009年1月,區林業局經考察,認為該村土質很適合種果樹,就從浙江引進皮薄、水分足、甜脆的“翠冠梨”品種,種了1000畝,由區林業局提供種苗和技術,去年開始掛果,今年產量達20萬斤,村里170戶村民靠種梨維生。去年產量僅10萬斤,主要銷往漢川、仙桃等周邊城市。今年到上月僅低價賣掉一半。剩下的好不容易找來“華南果批”愿全包銷,但開價低至0.6元1斤,村民認為太虧本,又不愿賣。但季節不等人,張支書代表村民懇請本報幫忙為種梨村民解難。
來源:長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