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養雞專業戶偶爾發現很多雞竟然飛到了樹上棲息,原來,它們被黃鼠狼嚇怕了,晚上便飛到樹上去求自保……看見它們把樹當成雞舍,這位養雞專業戶突然靈光一閃:現在市場上都把土雞叫“走雞”,也就是區別于圈養的肉雞;走雞因為運動,比圈養的雞肉更加鮮美,而如果把“走雞”訓成會飛的雞,雞肉是不是會更鮮美呢?如果自己養的雞比其他養的雞更好吃,就一定會更有市場……
于是,他立即付諸行動,開始了“飛雞”的訓練。每天早上一起來,他就拿著長竹竿,起勁地把雞追得亂飛亂跳。在從早到晚的趕雞“訓練”下,他的雞能飛三四米高、七八米遠。
別人養雞都是四個月出欄,而他的雞因為運動過多,足足養了六個月才出售。為了推銷自己的雞,他找來幾個家禽經銷商,然后現場“演示”,他不但讓自己的雞飛起來,還把雞做成菜請他們吃。經銷商們把一盆雞肉吃了個精光后采購了不少回去,并打出了“飛雞”的招牌。
一些市民吃了“飛雞”后,都夸味道好,一時間,出售“飛雞”的攤鋪人如潮涌。其他經銷商也紛紛前來他的養雞場搶購“飛雞”。因為經銷商多,且一個比一個出的價錢高,“飛雞”的收購價從每公斤16元被抬高到了24元。幾天時間,他那1000多只雞就賣完了。除去各項成本,賺了1萬多元。
嘗到甜頭后,他又采購了幾千只雞苗,開始飼養“飛雞”,他采用隔一兩個月進一批雞的辦法,開始了梯次性的養雞,這樣,每月可向市場提供一兩千只雞,每個月的收入近10萬元。
換一種思路養雞,就有了更大市場,就賺了更多的錢。這位“飛雞”專業戶的生財之道,看似簡單,實則是他轉變觀念,主動適應市場的結果。由此可見,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除了產品質量、銷售策略的競爭之外,產品特色也是一種競爭手段,抓住顧客好奇心理,別出心裁,獨辟蹊徑,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產品特色來,常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徐曙光)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